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

2019-09-28 01:29张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矫形器肌群步行

张宁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临床上脑卒中疾病发病较急,在发病后恢复较为缓慢,且在恢复后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减退、步行功能障碍等功能性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帮助患者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是如今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疾病的主要目的[1]。踝足矫形器在临床上是一种辅助器具,主要作用是稳定和保护患者的下肢关节和下肢骨骼,并减轻下肢的负荷力,限制关节部位的活动,并改善患者的运动步态和运动功能,帮助患者矫正或预防肢体畸形,现通过研究该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 34~65 岁,年龄均值(41.6±7.52)岁,病程 39~95 d,病程均值(62.3±24.7)d,病灶部位中有 18 例右侧,有17例左侧,病变性质中有12例脑梗死,有23例脑出血;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5~67岁,年龄均值 (42.9±6.85) 岁, 病程41~98 d, 病程均值(63.9±25.5)d,病灶部位中右侧占23例,左侧占12例,病变性质中脑梗死占16例,脑出血占1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均稳定;(3)经MRI、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4)脑梗死患者在发病14 d后、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4~28 d后按照医师嘱咐给予常规康复训练;(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均知情;(6)临床资料完整;(7)该次研究经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不接受治疗的患者;(2)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3)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者;(4)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电针治疗、立位平衡、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痉挛肌群牵拉等,患者均进行两个疗程的训练和治疗,且一个疗程为四周。(1)电针治疗:医师选择昆仑、承山委中、环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等痉挛拮抗肌群穴位,在行针刺之后接通电针治疗仪进行治疗,并选择疏密波,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持续40分钟,5次/周[2];(2)立位平衡:当患者可下床进行轻微活动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平衡训练,让患者站立在平衡杠之内,进行向前跨步训练和单腿负重训练,按照平衡训练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训练 5 次/周,做 2 次/d,40 min/次;(3)关节活动度训练:护理人员和医师根据患者的肌力来制订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计划,并按照关节活动训练的基本性原则,来逐一增加关节的活动能力,但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在活动中切勿暴力训练,训练中每个动作重复20次,并持续30 min,训练5次/周,每天训练2次/d;(4)痉挛肌群牵拉:护理人员和医师根据患者的下肢痉挛肌群、上肢痉挛肌群以及躯干痉挛肌群开展抗痉挛训练,其中下肢:轻度屈膝,轻度屈髋,内旋下肢,内收下肢,踝关节伸趾,踝关节背屈;上肢:让患者患侧上肢外旋、上肢前臂后旋、上肢外旋、上肢伸肘,同时让患者的拇指和四指均处于外展位;躯干: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医师站立于患者的身后,一手抬起患者的髋部,一手扶住患者的肩部,两只手在相反的作用力下进行牵引动作,最多停留数秒。上述康复训练做5次/周,2次/d,每次持续30 min/次。

研究组则在上述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踝足矫形器干预,在患者还未下床行走时,护理人员便给患者戴上踝足矫形器,并要求每天佩戴时间超过4 h,在佩戴踝足矫形器前护理人员便需检查矫形器内部一面是否完全光滑,长度是否合适,取患者仰卧位,让患者下肢一段保持中立,并让患者大腿保持稍向内旋并内收,将患者整个足部都稳定的放入踝足矫形器内,护理人员还需严密观察患者在穿戴、脱下踝足矫形器时是否困难,穿刺时有无出现皮肤受压、皮肤过敏等情况,若是发现异常,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矫形器,让踝足矫形器尽量合脚,为了预防压疮和摩擦,在穿戴好之后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扣好带子,并适当调节松紧度,避免压迫到患者的下肢总神经[3]。当患者下床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穿戴踝足矫形器之后再进行相关运动,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床边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杠内训练。在患者坐位时,护理人员应该检查患者是否能够屈膝呈现105°度,让患者很舒适地坐下;在患者站立时,护理人员需要检查患者双足之间的间距是否在5~10 cm之间,并观察矫形器是否合适,鞋底是否平整,避免压迫到患者腓总神经,并注意患者能否稳定的站立;在患者下蹲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下肢是否有不适感,并在行走时观察患者在行走时有无特殊的响声和异常的步态。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穿戴好踝足矫形器之后,则开始进行下肢康复训练,训练 40 min/次,2 次/d。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来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主要包括上下楼梯、床椅转移、控制小便、穿衣、洗澡、平地行走、如厕、控制大便、修饰、进食等十个条目,每项条目根据患者的完成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其中100分为完全自理,71~99分为轻度功能缺陷,46~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21~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0~20分为最严重功能缺陷。(2)步行能力:应用10 m步行评定表来评估患者行走10 m所需要的时间,以秒作为单位,在确定的单位时间内患者步行距离越小,则视为患者的步行能力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BI指数评分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BI指数评分比较,无差异,在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MBI指数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 MBI指数评分对比[(±s),分]

表1 2 组 MBI指数评分对比[(±s),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4周 干预后8周研究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38.29±25.5737.77±24.700.08650.931359.67±29.4845.37±24.232.21690.030079.84±36.5558.35±33.492.56460.0125

2.2 步行能力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4、8周步行能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步行能力对比[(±s),cm/s]

表2 2 组步行能力对比[(±s),cm/s]

?

3 讨论

临床上脑卒中是一种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主要表现在步行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运动能力减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应该给予患者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能力。如今临床上主要对病情稳定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电针、关节活动度训练、立位平衡以及痉挛肌群牵拉法进行综合治疗,但是由于上述治疗方案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运动量和力量,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患者却难以维持这种方式进行治疗[4]。随着医学康复理念的不断发展,下肢矫形器也发生了较多的改变,多为医学专家认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初期就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为了预防患者发生综合征,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干预能够尽早帮助患者恢复自身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踝足矫形器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渐引起了广泛医护人员的重视,踝足矫形器能够有效限制患者身体运动和站立运动,从而维持患者在行走中的平衡能力和站立中的平衡能力,还可进一步减轻患者肢体中肌肉系统的功能障碍和骨骼系统中的功能障碍,因此踝足矫形器在临床上一般广泛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5]。在常规康复训练之上在加用踝足矫形器进行干预,让患者从病床上便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帮助患者重新塑造身体线,且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步行能力较对照组强,研究组M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研究组干预手段有效性更高。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踝足矫形器,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并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荐。

猜你喜欢
矫形器肌群步行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色努矫形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进展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