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爱华,许松芳,邵春梅
(1.梁河县畜牧站,云南梁河 679200;2.梁河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梁河 679200)
梁河县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自2015年7月启动以来,梁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幸福阿昌”这一目标,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帮扶工作。近年来,梁河县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同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符合全县特点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采取宜烟则烟、宜茶则茶、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果则果的方式进行帮扶。畜牧产业是梁河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畜牧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脱贫攻坚的战略重点和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
阿昌族是全国22个(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梁河县阿昌族2993户14 6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主要分布在曩宋、九保2个阿昌族乡和芒东、勐养、河西、小厂4个阿昌族聚居乡(镇)的19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203个村民小组。其中阿昌族建档立卡贫困户700户2551人,占阿昌族总人口的17.39%。
2015—2017年依靠烟草帮扶资金共发放能繁母猪4938头,生猪18 680头,鸡19 450羽,牛762头,羊446只,发放补助资金2393.38万元。涉及农户9993户,40 84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26户,7278人,阿昌族2572户,9643人。
对全县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民居建设进行包组分户帮扶,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位。通过上下联动,建立起了县、乡(镇)、村(组)三级组织领导体系,为开展好民居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扶持对象的选择应有养殖所需的圈舍或有建设畜禽养殖所需的建设用地;每头能繁母猪圈舍面积不低少于5 m2,每头育肥猪圈舍面积不少于1.5 m2,有新建或改造标准化畜禽厩舍和饲养的经济能力;不能出现无人无场地的养殖户。
种畜禽供应商必须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选定的种畜禽应适合梁河县饲养。种猪以云南地方优良种猪为主,种鸡以土杂鸡为主,种牛以高峰黄牛为主,种羊以黄山羊为主。
认真组织种畜禽的采购、调运和发放工作,做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养殖户层层签订养殖协议,自行购买的签订购销合同。
一是制定技术措施,每一个畜禽饲养项目都应制定一个完整的技术措施。二是加强饲养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畜牧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
乡政府要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保量”、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工作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组织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落实动物疫病防控的各项措施,确保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梁河县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自2015年开展以来,通过畜牧产业实施帮扶项目后,项目区群众户均享受帮扶资金达2395元,人均达586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提供了项目支撑、资金保障,极大地缓解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资金、项目压力,全力加快了全县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脱贫出列步伐。
通过肉牛、生猪、能繁母猪等地方传统养殖业的扶持,基本实现户有1~2个增收产业扶持,行政村基本有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2017年通过扶持农户养殖母牛706头,涉及706户,预计产生经济效益176.5万元,户均增收2500元;能繁母猪4938头,涉及4938户,按产仔率60%计算,产仔32 590头,预计产生经济效益1629.54万元,户均增收3300元;仔猪18 680头,涉及6153户,预计出栏11 075头,产生经济效益2215.08万元,户均增收3600元。通过以上帮扶项目的实施,预计帮扶项目区产业增收达4786.76万元,按每户享受1个帮扶项目计划,户均增收达4790元,基本实现帮扶项目区群众脱贫出列目标。
阿昌族群众小农观念严重,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突出,“没钱没米找政府、有点余钱买酒喝”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转变群众的落后观念,成为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入户宣传,用身边的典型示范教育带动,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自觉向标兵和典型看齐激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扶持畜牧产业发展,阿昌族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感到“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奔头”,增强他们“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志气和自信。强化“小康是干出来的,劳动最光荣,脱贫最光荣”的意识,自主谋划“创家园”的多了,建房,养猪、养牛,纷纷忙碌起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情况少了,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