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战伟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8-174-02
摘 要 放眼现实与未来,聚焦煤炭行业,从机械化、自动化开采,到智能开采、绿色开采,从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到数字矿山、智慧矿山,必须清醒地看到,煤炭行业进入了一个科技新时代,新时代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更长远的发展,关键在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使用。开发好人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保障、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使职工获得更高生活工作质量和生活舒适度。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煤矿企业 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一、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煤矿第一资源的理念
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为关键,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以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努力建設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梯次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2、没有思想先导,难有行动跟进,打开思想的总开关,是管理提升的试金石,面对矿井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破除经验主义的束缚,增强自我变革的勇气,秉持“四种思维”一是秉持同步思维,保持人力资源管理思维与集团公司决策同步,行动与集团公司步调一致,二是是要有财务数据化思维,掌握编制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数据要求、收集方法、分析工具;学会如何快速编制自己企业的人力成本分析报告;以财务工具做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 利用财务思维和工具方法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的问题,实现既能管控人力成本而又做到人力资本最大回报,提升管理效益。三是秉持系统思维,摒弃碎片思维,做到立法有体,施治有序,确保人力资源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四是秉持“超前思维”注重发散思维,摒弃点状或线性思维。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研究集团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动态,预判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和挑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与预案,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3、树立四种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五查”找准短板,对标找差、追赶超越,二是坚持基层导向,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强化督导、加强指导,三是坚持责任导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考核、强激励、硬约束。四是坚持价值导向,在价值创造中提升管理水准,以价值创造为基础,构建科学薪酬激励体系,坚决摒弃没有价值创造的“福利式”激励分配体系。
二、深度调整人力资源和薪酬结构 建立与人才发展相一致的薪酬管理体系
1、严格劳动合同管理规避劳动风险,坚持清理不良用工,严肃劳动纪律管理,持续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开展企企合作用工,将超定员剥离富余人员、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待岗人员和符合劳务输出条件的内部退养人员组织劳务输出,减轻企业负担。
2、加强新入职人员管理,严格审查个人资料,对应聘时提供虚假资料或伪造个人信息者,不予录用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强化试用期、履行期考核管理,严格劳动合同续订管理。
3、按照“三优、三减、三提、四化”工作要求,为减少人员配备,提高人均效率,结合各矿井生产布局,优化矿井采掘区队机构设置,将部分采掘区队进行优化合并,按照“机构精简、职能归并、运转协调”要求,对不足120人的区队进行合并,对职能、业务相近的岗位,科室进行合并。
4、做好薪酬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事,留住优秀人才,并不是说给高薪酬,而是给合理的薪酬。对员工来说,工资多多益善;但对企业来讲,钱要花在刀刃上。能够通过薪酬体系让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坚持按定员分类核定工资基数,以各类人员定员标准为基础,分类核定各类人员工资基数,从源头上保证后勤服务、辅助生产、直接生产三类人员的核定工资比例关系不低于1:2:3,确保薪酬向一线倾斜,稳定一线员工。坚持按业绩核算工资总额,建立“重点突出,简便易行”为特点的考核体系,坚持工效同向联动,考核指标量化,按业绩核算工资总额。坚持工资向关键岗位人员倾斜,通过新增超额利润增提工资,有序提高生产一线员工收入,运用薪酬导向促进人员正向流动。灵活运用分配方式,切实提高核心员工、技术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为矿井的持续发展提供薪酬支持。
5、强化绩效考核,以业绩定薪酬,建立健全分类分层、权责清晰,导向明确的差异化全员绩效考核体系,确保人人有考核指标,个人薪酬与单位效益部门效益和个人绩效联动,构建以业绩定薪酬,凭贡献挣工资的分配机制。
6、建立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创新新酬分配机制,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分别实行相应的年薪工资制、机关绩效工资制、岗效工资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收入分配形式。研究制定市场稀缺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薪酬标准,探索实施优秀人才津贴、项目津贴、技术入股、长期激励等多样化薪酬模式,让各类人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遵严。
7、持续推进薪酬结构调整。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持续推进薪酬结构调整,合理确定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重点向基层单位倾斜、向贡献大、效益好、效率高的单位倾斜,向承担责任重、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苦脏累险的岗位倾斜,体现业绩和效率效益导向,充分发挥薪酬分配对人才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薪酬分配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矿井薪酬管理规定,实现工资核算,工资发放过程管理公开、公正透明,严禁侵占挪用和贪污职工工资。
三、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牢固树立“培训是企业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的理念,构建完善三级培训体系。采用委托培训合作、自主培训等多种径,坚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交流探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2、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内部培训资源,有效利用。职业院校、企业内部师资、实习实训场地等资源,打造一批综合性的员工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和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鼓励员工自主参加与管理技术能力提升相关的研修班、培训班座谈会、技术交流会等在职培训项目,由单位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激发员工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不断优化员工学历层次结构。
3、重点实施专项培训。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实施专项培训做好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等意识形态培训,推动党的建设和国企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员工培养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養成安全行为习惯、筑牢企业安全生产防线,做好富余人员分流转岗培训,推动富余人员开拓新思路、熟悉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实现再就业。
四、推进“技能振兴工程”,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1、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化解过剩产能,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导师带徒”等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知识型员工评选等活动、鼓励技能人才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能、提高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积极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作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
2、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开展技能鉴定工作,通过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多维度评价,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开展发明专利、先进操作法、技术改进成果的申报、命名、推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加大技能职务评聘力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能职务评聘的日常化,调动技能人才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多做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十大工匠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发展合力。
五、推进“人才成长工程”,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1、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人员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化用人机制。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内部竞聘等选人用人方式,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同时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改任调研员、协理员制度,不断优化于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问责力度,根据年度干部考核结果,对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不实的干部坚决子以调整,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2、明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岗位竞聘等选人用人力度,将责任心强、务实担当、业绩持续提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提高团队的活力和战斗力。明确用人导向,完善评价指标,改进评价方式,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度,逐步形成人岗匹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3、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突出岗位层次,淡化行政级别,倡导职业发展,完善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职业发展机制。完善评聘流程,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技术技能职务评聘的日常化,每年不少于1次。在做好技术技能职务评聘的同时,落实聘任人员的各项待遇,发挥好激励和导向作用。确保与同级行政管理人员同地位、同价值、同发展。
4、建立完善各类人才库。逐步建立以分类管理为依托,以竟争激励为动力,以培养使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库,集中力量进行项目评审、管理咨询、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实现智力资源优势共享。同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培养,不断提高入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根据岗位需要,对入库人才进行优先选拔使用。
六、结语
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提升煤矿职工幸福指数,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提升工作效率,持续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矿井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助推矿井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