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8-068-02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设想,从思想史上看,它的理论背景有:第一,马克思主义以劳动、生产力为基础而构建的历史哲学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背景;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也包含了西方哲学中的“类”的思想,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基督教思想,在近代西方也有深远影响;第三,中国人的天下观念是这一设想的理所当然的背景,它建基于悠久中国文明历史之中,对现当代中国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类 天下
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外交理念,它代表了当代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构想,与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思想史视角,以进一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性和自觉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共产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的论述,即主奴辩证。马克思关于劳动在历史中的作用显然带有浓厚的黑格尔色彩,他思考共时使用的基本模型是阶级斗争,而不同时期的阶级斗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不管是什么时期的阶级斗争,其中都有主奴关系的影子。但马克思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主奴辩证法在他那里变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辩证法,精神的辩证法变成了物质生产的辩证法。历史不是什么为荣誉而战为成为主人而战的历史,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或者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的自由最终要从自然界而非“从人的统治关系”中那里获得。当然,人从自然界那里的解放,必然表现为人与人的统治关系的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谓的历史终结还不是真正的终结,只有消灭私有制,才有真正的共同体,也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世界历史的命题和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的思想不是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内部实现,而是在整个人类中实现的。显然,对马克思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了,它是现实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人类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发展中未来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现实的理想:贸易、交通、全球化等等。如果把我們今天这个时代与马克思的时代做一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马克思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更进了一步,更像是共同体了。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虽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相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二、古典西方和近代西方的视角:类的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还有一个理论背景,即古典西方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在西方哲学中,这就是“类”的思想,把人看做是一个“类”。
希腊哲学首次提出了哲学上的“类”的概念。但这个哲学上的概念没有落实到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在他们的视野中,在希腊人之外的是野蛮人,哪怕是埃及人、今天中东中亚一带的人,这些是比较文明的民族,但依然不能与希腊人相提并论,而野蛮人与希腊人当然不是同类的,不能构成一个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甚至在自己的书认为野蛮人只配做希腊人的奴隶。这种视野当然是不可能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
在西方思想史上,是基督教首次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真正落实了希腊人的“人类”观念。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初具雏形。当然,我们在斯多葛哲学中,在亚历山大的东征中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子,但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这个人类共同体还处于一个狭小的圈子,至多只能把欧洲南部、中亚、中东、北非一带包纳进去。现实的共同体是这样,但从理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确实出现了,站在希腊人的哲学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公元15世纪之后西方在人类世界中的崛起,与这种理念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去除神学羁绊的世俗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刺激了西方人的全球贸易和远征。基督教的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们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最初的背景,但它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是微弱的,甚至可以是虚弱了不起作用的,同时这一宗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环境长期分裂、分化,因此其局限性也越加明显。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天人类所讨论的命运共同体其形成,就是在近代(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是人类共同体发展早期推动力的源头,但这是由于时代局限性所致,我们既要肯定的是西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推动者角色,也不能完全忽视中国以及其它非西方文化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讨论当今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不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例如脱胎于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科学、创新等,直到今天仍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虽然当今全球经济交往的规则、各种国际组织(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其组建所依据的主要原则主要是西式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西方社会所构建的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危险、困难,局部政治冲突与战争威胁、全球性问题、恐怖主义、种族矛盾、国际性人文精神衰落、大国政治风险等诸多问题仍在困扰着人类。
三、中国思想的视角:“天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国人,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来源,不能不考察中国古人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时,也包含了浓厚的中国精神在其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其对应物是“天下”。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不是建立在宗教上的,也不是建立在现代政治思想所欣赏的技术和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它建立在礼法基础之上。要深入把握这一观念的现代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国古典思想的世界观之中去,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中国虽然也有华夏和夷狄的区分,但这种区分完全是文化上的、礼法上的,而不是种族上的。所以,在形式上,它与希腊人的文明、野蛮的区分有类似之处,但在实质上,它同时提出“天下”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希腊人做不到的。尽管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中国古人的“天下”还是一个很狭小的范围,但是在其中所蕴含的“中和”“道义”的理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一股现实的力量。它所蕴含的能量,所开辟的资源,直到今天,还为我们中国人所珍惜,让当代的中国人受惠(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显然,在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之中,中国的崛起已是一个显著的事实。这是当今人类实践活动中一个新的特点。这个特点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在构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尽管中国在国际社会领域中的崛起主要表现为现实的经济力量,但是,随着中国人越来越重视文化自信,越来重视话语权建设,在中国参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对文化、价值因素会越来越重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在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不可能不带有自身的特色。我们今天讨论人类共同体古今的区别,由此而产生大量的争论,通常我们会当今人类共同体标志为“现代”。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求道意识(允执其中)、家国天下意识,在常变之间保持均衡的意识,对为现代化弊病所疲的我们来说,不可谓不是一幅良药。不管什么样的共同体,只要是由人组成的,就会有其常道。家国天下意识自然不在话下,其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来的,那就是,良好的共同体的构建必然重视选贤任能,让政治权力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上,而不是暴力、恐惧、财富之上,这也是人类永恒的价值理念之一。
任何共同体都是在不断的建设中形成的,它还要不断向前,追寻起初激发共同体产生的价值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的参与者根据环境在不断塑造着对价值观念的新理解。我们不能把共同体当做是一个完成物,以男女两性建立的婚姻家庭这个共同体为例。在建立这个共同体之前,男女双方受到所在社会关于婚姻家庭的价值观的引导,在每个人追求善好的过程中,建立其这个共同体。而在建立共同体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就高枕无忧了,仍需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念的间接背景则和西方文化有某种联系,而在提出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融汇了传统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它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有丰富的实践指向。当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建设,不能不重视这三个思想理论视角,把握它们,对于我们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力,有重要的幫助。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7YJC720020,杜威的政治哲学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ZXD008,杜威的实用主义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16SJD720008,杜威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521.
[2]【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126-131.
[3]【德】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科耶夫,姜志辉译.黑格尔导读[M].译林出版社,2005.
[5]福山,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09:5.
[7]【德】弗兰克,刘北成译.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