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漆亚莉
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性资源,通过资源转换或创意开发,形成具有市场价值并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同时,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州,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风情。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能发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性动力优势,而且能够使民族文化从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通過创新和创意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进而形成区域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手段。
广西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独特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蕴藏极高的经济价值,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也重点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必须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的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作用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州,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风情。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能发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性动力优势,而且能够使民族文化从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1、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的一种途径与方式
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性资源,通过资源转换或创意开发,形成具有市场价值并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同时,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产业化是民族文化从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产业化的保护与其他的保护方式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种内生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它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的。
“一种民族文化,特别是活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很难靠其自身力量进行,而必须与民族社会的现实生活相联系。”①现实生活的需要有两个方面:利益需要和习俗养成的需要,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由于满足了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就有了保护和发展的动力和条件。许多民族地区,因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村民受益,老百姓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重新点燃,过去几乎失传的文化又重新传承起来。同时,由于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大大提高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制定并实施许多利用和保护政策,这就优化了民族文化生态。
2、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调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广西许多民族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自然条件差,物质资源匮乏,尽管采用了多种“招商引资”措施来发展经济,但收效甚微。同时,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相关农业为辅,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单一模式。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能够促进这些地区发展以乡村文化产业、民族村寨旅游、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歌舞演艺等多种行业并存的产业结构。“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渗透性,其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可以整合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文化生产和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②进而改善传统的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拓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渠道,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广西的博白县芒编、三江县农民画、靖西县绣球织锦、合浦县珍珠饰品、融水县苗族服饰、恭城油茶、凭祥、东兴红木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市场份额扩大,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和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相较于工业和农业,文化产业主要依赖的不是矿产资源,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无污染、低投入、可持续的突出特点。在城镇化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扩大就业,提升收入,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3、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与产业支撑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强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平衡。“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炼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③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也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建城易,建产业难,产业的繁荣才是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征地、拆迁、盖楼,“小村合并成大村,大村合并成城镇”,这是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出政绩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但简单的“造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和产业城镇化,缺少产业支撑,必将导致产业空心和人口聚集速度减缓,最终使城镇化后继乏力。文化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依托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升级和转型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类型与形态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根据产业开发的主题内容,主要产业门类以及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类型和形态。
1、民族现代文化产品的制作及销售活动
民族现代文化产品的制作及销售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文化产业形态,包括民族文化图书的制作与版权交易,民族影视、音像制品以及民族动漫、网络产品的制作和销售。
通过民族现代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近些年,在图书出版方面,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了《壮族经典民间文化丛书》《广西侗学》《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等多部广西民族艺术、民族文学、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节庆主题图书。在民族影视方面,拍摄制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题材的文艺作品。电影《寻找刘三姐》(2009)选取广西壮族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凸显出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电影《天琴》(2012)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光影声色,始终将壮族文化的符号贯穿影片,深刻反映壮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广西民族志影展則是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创办的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民族类型影视展。通过影展平台,促进广西多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播。广西原创民族动漫也非常注重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的汲取,以民族文化内涵为灵魂,现代技术为手段,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动漫作品,打造本地区原创民族动漫品牌。自2013年起,广西原创民族动漫加速发展,《阿米萝之歌海奇缘》《灯花儿》这几部原创动漫都取材于广西流传的民间故事,融入了广西本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是广西优秀民族动漫开始得到发展的标志。《踮脚张望》系列漫画、《寻找太阳》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等都成为广西本土的原创动漫代表作品。
2、民族文化艺术服务
民族文化艺术服务是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资源,开发的演艺服务,包括民族旅游演艺、民族绘画、传统民族艺术服务、民族展览服务等。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广西旅游演艺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源泉和素材,近几年,广西推出的以民族文化作为创作元素的代表性民族旅游演艺项目有《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坐妹》《梦·巴马》《锦宴》等。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建的《印象·刘三姐》,是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它是集资源的惟一性,艺术民族性,产业增长性,效益综合性于一体的成功项目,直接推动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江侗族大型实景演出《坐妹》融舞蹈、音乐、民族风情为一体,以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侗族建筑为背景,呈现侗族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民族风情,展示侗族服饰、芦笙踩堂、多耶舞以及侗族大歌、木叶歌、多耶灯等民族文化元素,让游客深情体味侗族文化的质朴率真、绚丽多彩和浪漫神秘,是侗乡旅游倾力打造旅游名片。由广西寿乡国际旅游集团投资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演出以歌舞的形式表现了瑶族婚礼、铜鼓舞、补粮、天浴等巴马文化元素,通过真山、真水、真景演绎真实的巴马民俗风情,为游客呈现一台集民族风情、巴马风光、长寿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盛宴。
3、民族村寨休闲旅游
文化是旅游最核心,最鲜活、最具吸引力的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和日常生活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民族村寨休闲游主要将本地群众原有生产生活场景在保护基础上向景区转化,以民族文化展示、体验作为消费内容,以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将人文景观观光、民族风情展示、民俗生活体验等相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广西的民族村寨旅游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就地展示型”民族村寨游。如龙胜的白面瑶寨、银水侗寨、金竹壮寨;资源的资江瑶寨、浪田瑶寨;融水的贝江苗寨、勾滩苗寨、长赖苗寨、三江侗族村寨、金秀瑶寨等。在“就地展示型”旅游模式中,生态博物馆是广西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截至2017年,广西已经建成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和金秀古陈瑶族生态博物馆等十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第二,“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的旅游项目。目前,广西开发的这一类型的旅游项目包括有桂林的刘三姐风情园、南宁的广西民族村、民族文物苑、南丹的白裤瑶民俗风情园、马山“欢雅娜”壮族三声部民歌三甲文化扶贫产业园、玉林云天民俗文化城等。
4、民族传统民间工艺
传统民族工艺,是广泛存在于民众生活之中,以手工制作为特点,能体现一定程度的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性知识、传统技艺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手工艺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蕴含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广西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工艺品不仅承载民族文化,也参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不仅为传统民族工艺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创新路径,也成为了传统民族工艺在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进入现代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身份认同”。④
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挖掘民族民间工艺资源,开发利用传统手工艺技术,大力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以铜鼓、坭兴陶、壮锦、绣球、贝雕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工艺品受到了众多游客的欢迎,满足了游客在旅途中的购物需求。以开发民族服饰手工艺旅游产品为主的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公司、唐小梅民族服饰公司、靖西壮锦厂、宾阳壮锦厂、马山壮美坊等企业,搜集、整理广西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设计制作的、壮族、苗族、瑶族服饰以及绣花挂幅、绣花鞋、马尾绣香包等刺绣产品,成为极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
5、民族传统节庆会展
各民族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和地方性会展,包括岁时节庆、人生礼仪节气、宗教节庆、生产节庆、娱乐休闲节气以及各级政府的成立庆典。这些民族节庆活动是民族凝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区域商业贸易、经济活动的重要平台。
广西民族文化节庆会展种类多样,节庆类如壮族的武鸣“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田阳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瑶族的达努节、龙胜红瑶晒衣节;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那坡白彝族跳弓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东兴京族哈节、隆林彝族火把节、三江“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和巴马甲篆民俗风情旅游节、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等。会展类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广西)国际休闲度假养生与旅游产业博览会、广西百乡镇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会。
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进入“十三五”,广西文化产业开始出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796.38亿元,从业人员12.7万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超过1.4万家,营业收入36.5亿元。文化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广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产业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演艺产业品牌,三江农民画、靖西绣球等传统工艺产业品牌等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广西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扩大广西经济增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广西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來越明显。
总体上,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属于资源开发型。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水平不高、保护后使用不当等问题,致使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迅速流失、千姿百态的城市个性逐渐消遁。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化发展缓慢,规模较小,散落发展,产业集聚度不高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空间广阔,但是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集约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着资源分散与市场集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组织形式基本上还处于散落无序化状态,市场份额不大,企业小而散、发展资金短缺,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
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为例,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后,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集聚发展的瓶颈。交通设施的落后,造成民族地区游客交通不便,数量偏少,使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无法更快捷地展示给旅游者,无法依托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开发的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低,无法真正彰显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旅游发生的根本动因在于寻求文化的差异,即对原有文化环境的走出和超越以及对异质文化的追寻和体验。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产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少之又少。
主要表现在许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粗放型阶段,文化产品输出和增加值水平较低,文化创意产品类别不够丰富,附加值低,也缺乏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总体来说,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入、系统的开发性研究,从而未能对区域内的特色性、品牌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开发。
3、广西民族文化企业力量薄弱,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缺乏整体营销规划,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现阶段在广西出现了许多民族文化相关企业,但是目前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支撑、盈利能力较弱,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基地资源优势。以开发民族手工艺纪念品的手工艺企业为例,在广西,民族工艺品具有市场潜力并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不少极具文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却依然未能摆脱廉价叫卖的命运。而一些极具欣赏价值的产品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配套的包装,无法走出国内市场,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广西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虽然有靖西“绣球”、临桂“三皮画”、阳朔福利“画扇”等文化品牌,但传统家庭式生产、个体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很难做大作强,特别是对文化品牌的管理依然缺乏专业的打造,还缺少有效的品牌管理,档次不高,价格低廉,难以体现其价值。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
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实情制定切实有效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与路径,才能促进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协调互动发展
协调发展的内涵是指在把握各个系统之间及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关关系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手段和方法,使各个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过程。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整体性、内在性的概念,减少各要素之间矛盾,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过程。⑤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个体,两者在互动发展中虽然存在矛盾,但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增长,共同发展。所以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互动发展,是实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依托新型城镇特有的文化空间,实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作为物质空间载体,城镇能够提供现代经济和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而作为文化空间载体,城镇同样能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的集聚和文化资本的效益。这种文化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者区划概念,而是涵盖了上述资源、市场、企业、人才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有环境。
基于此,应鼓励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与区域特色文化联动发展,强化产业集聚。例如: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资源再生性好、具备良好市场前景、开发条件成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农民参与进行产业转化。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村镇,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效益明显的民族文化产业专业村,形成集聚效应。
(2)立足“地利”,挖掘城镇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
广西许多地区属于生态涵养区,不适合发展传统工业,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动就地城镇化,是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理性和现实选择。⑥新型城镇摒弃或改变以制造业为核心动力甚至惟一动力的传统模式,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比如通过“一镇一品”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持续发展动力。⑦再如,可依托城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适应都市人回归乡土生活的愿景。广西拥有数量庞大、丰富多彩的文化名村名镇、民族艺术之乡,近年来呈现整体开发、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批文化名镇名村通过合理有序的保护开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创新驱动战略:观念创新与内容创新驱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点和亮点,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智力资本、高科技与产业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创新型产业。因此,创新驱动既是文化产业的内在机制、基本特征,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应着重以观念创新、内容创新以及制度創新等作为推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以创新战略统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1)观念创新
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政策性动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引发新一轮观念的变革。就文化产业而言,要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意味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观念的突破与创新不可避免。
受传统观念意识的影响,对于产业发展的定位,无论是从自治区政府层面还是从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层面,往往都是走先农业后工业,最后到服务业的老路子,造成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相对落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及主管领导,要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看法,真正确立新型“文化经济”理念,采取各种减负、行政职能精简政策使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府在扶持企业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尽快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真正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2)内容创新
“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主要是指应当特别注重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服务中所包容的内涵及传达信息的不断更新并保持新颖的特征。”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即内容的创新。
内容创新的主要任务在于以创意对文化资源进行再生产、再创作,使之成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广西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资源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要实现资源的转化,还需要着力解决如何通过创意让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换的瓶颈问题,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创意和创新对文化资源加以转换,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再创作,需要有开拓性、原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项目创意。但是目前在整体上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依然不足,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亟待加强。
3、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科技以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我国文化发展正在从“分业发展”走向融合发展。从横向看,融合发展使文化市场供给更加多元,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丰度,更好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从纵向看,有利于打牢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使产业之根更加深植。民族地区应充分考虑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阶段与周边支持要素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1)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新的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广泛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新技术,有利于丰富文化表现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民族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可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第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既是区域文化资源保护的创新手段,也是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应重点开展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实施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工程,推动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第二,加强数字民族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在科学评价文化数据资源价值基础上,深度开发数字文创产品。第三,实现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尽快形成覆盖广泛、传输便捷的现代传播体系;实现文化消费的数字化,使文化消费更加便利。第四,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挖掘优秀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发展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演艺、网络广告、文化电子商务和增值服务等新兴业态。
(2)产业融合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越界、渗透、提升、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实现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区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领域。
第一,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旅游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巴马、东兰、凤山等地的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多数停留在观光层面,形式大同小异,缺乏真实性和特色。大多数景区旅游纪念品乏善可陈,与景区主题关联不大,设计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就在于能够挖掘各类旅游项目的人文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与消费。旅游区通过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出文旅融合、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项目类型,挖掘传统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打造更具新意的文化旅游景点产品,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民族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民族地区农业历来是其基础性产业,有机稻米、珍珠玉米、火麻、核桃、香猪、三乌鸡等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养生品牌,而要进一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还需要深化民族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通过创意设计,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以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与民俗风情相结合为支撑,开发旅游区丰富多彩、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旅游区“农家乐”,开发农村民族文化区,有机展现农村的民俗民情,建设民族风情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鼓励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4、品牌发展战略:打造“桂风壮韵”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是关于文化、艺术、娱乐、休闲、新闻、出版、传播等行业的品牌。⑨打造“桂风壮韵”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强调依托广西各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拥有一定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广西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将“桂风壮韵”打造成独特的、内涵丰富的、能完整表征广西文化身份并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文化品牌,有效提升广西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地區、民族的综合竞争力。
(1)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国务院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充分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⑩因此,政府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研究制订代表广西民族特色的“桂风壮韵”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品牌战略组织实施系统和监控系统。
(2)实施文化品牌的系统工程
第一,核心系统——品牌核心价值定义与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与品牌定位是打造文化品牌的第一步。“桂风壮韵”文化品牌源自广西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的品牌灵魂必然来自广西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特色文化,是深入和系统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结果。因此,“本土文化”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桂风壮韵”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
品牌定位有助于提高品牌传播的效率,凸显品牌的差异性,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购买理由。“桂风壮韵”文化品牌定位从产品的角度,其产品或服务属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其消费群体比较多元,但就地理细分群体而言,主要分广西区内和区外两大群体,区外的群体主要以旅游者为重点,对异文化的兴趣与体验,是他们消费“桂风壮韵”文化产品的主要动力。区内的群体主要以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对本土文化有一定认知,并渴求通过文化消费充实日常休闲生活的群体。从品牌竞争者的角度,它是广西首个由政府主导,并实施市场规范化运作的区域整体性文化品牌。与贵州的“多彩贵州”等相邻省份的文化品牌相比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尽可能地避免和消除“同质化”产品竞争。
第二,决策系统——“桂风壮韵”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自治区级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品牌授权管理、品牌认证管理、平台搭建、宣传推广等,保障该品牌模式的高效运营,对“桂风壮韵”文化品牌的认证单位进行品牌指导。制定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桂风壮韵”文化品牌发展,建立打造“桂风壮韵”文化品牌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第三,实施系统——123工程。1个计划:实施“广西桂风壮韵品牌形塑计划”,每年度选定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对企业文化产品的品牌识别、品牌符号、包装设计、品牌传播等品牌打造工作,并通过形象广告的宣传加强市场形象的辨识度,以期逐步打造广西“桂风壮韵”的优质品牌形象。2个体系:即品牌授权体系和品牌认证体系。品牌授权体系是品牌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套科学、客观、具体、便于统一操作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将“桂风壮韵”品牌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企业,同时,品牌授权者给予被授权者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协调。同时,品牌认证体系的引入,一方面缓解商标授权的数量限制与压力。另一方面,可将品牌的公信力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带动力。通过认证所形成的一系列标杆商家,可对全区文化市场起到规范、提升、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桂风壮韵”品牌的带动效应。3个标准:品牌认证准入与管理标准、品牌授权与管理标准、公益品牌申请与管理标准。“桂风壮韵”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严格把关,保证高质量文化单位加入品牌体系。
注释
①②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③范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6日.
④王佳,何继想.现代语境中科技与传统民族工艺的融合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3-26.
⑤周园丰.民族文化产业与就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4.
⑥朱岚.新型城镇化应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融[J].行政管理改革,2013(9):31-43.
⑦祁述裕等.“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行政管理改革,2013-09-10.
⑧田川流.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内容创新[J].艺术百家,2013(3):29.
⑨马哲明,肖艳.文化品牌研究文献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2.
⑩熊铮铮,论传媒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1-12-16.
作者简介
何 颖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