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大路

2019-09-27 06:38彭正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迁历史发展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交通大学122年的创办、发展历史: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的、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工科大学;腥风血雨中创办“堪称国内最完善的工程教育机构”;院系调整后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完整的机电类工业大学。西迁后,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弘扬传统、人才培养全面开花;栉风沐雨,西迁人继往开来谱新篇;砥砺奋进,传承创新,建设一流学科;无愧光荣历史,继续创造辉煌科研业绩。

【关键词】 交通大学;历史发展;西迁

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的、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工科大学

以鸦片战争为界,晚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武力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科举选士为重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因不能培养和选拔社会需要的近代专门人才,而陷入严重危机。南洋公学创办,从“培养新式从政人才”转型实业教育,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所近代的、以工科为主、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综合性大学,这一段历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维新运动”中的南洋公学,深刻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

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设中西学堂于天津后,又呈请设立南洋公学于上海。南洋公学的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南洋公学实行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即横纵结合,互相衔接、关联,内有四种新型的学校教育: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上院即头等学堂,是大学性质的学堂。这种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将近代完整的教育体制集中于一校,这在1900年前是较为进步、较有生气的新型学校。以致颁布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都以《南洋公学章程》为参照。[1]因此,南洋公学的成立不仅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雏形之一,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2、转型实业教育(高等实业学堂),培养卓越工程人才(1906-1911)

1904年南洋公学改隶属商务部,1905年校名改为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设立商务专科、铁路工程班。由此,学校进入了实业教育时期,成为培养工、商业实业人才的专门学校。1906年,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改隶邮传部,改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学校由培养商务为主的实业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学校性质已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由此开始向工科学校发展。此时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在培养质量、发展水平上都站在最前沿,1907年到1920年,该校超过70%的学生赴外国留学,像清华庚款留学考试举行的最初几年间,所录取的工科生几乎全部来自该校。

3、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所近代的、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工科大学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学校趁辛亥革命胜利之机,改成工科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并结合实际需要,增开工业经济和工厂管理等课程。1918年学校设立我国最早的铁路管理专科,标志着学校的系科设置由原来的工科走向工管结合。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将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四校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称为沪校。1922年,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又改为交通部南洋大学。1927年,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8年9月,又将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和第三交通大学合并,称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2]1928年11月交通大学由交通部移归铁道部管辖,并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

20世纪30年代初期,交通大学院系建设发展更快,1930年成立了科学学院(由数、理、化三个系扩充而成),1931年成立了管理学院(设铁道管理、公务管理、财务管理、实业管理),同时完善了各工程学院。这一时期的院系设置有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全校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系科体系。[3]

二、腥风血雨中创办“堪称国内最完善的工程教育机构”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师生为挽救学校,被迫迁到法租界,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1940年,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后方抗战和建设也急需交通工程人才,经交大一批老校友热心奔走,1940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四川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1942年8月,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1942年10月中旬,小龙坎分校迁移至九龙坡新校址,此时,教员已由上年度25人增至6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8人、特约教授11人,渝校的正、副教授大都是一批刚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学者。1943年6月,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交通大学自此开始设置造船、轮机、驾驶方面的系科专业。抗战胜利时,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已发展为9系、3个专修科、1个研究所。学生达到1700多人,教职员工有280余人,规模较战前上海的交通大学有很大发展。[4]

1945年10月,重庆交大师生分批回上海,和上海的师生汇合,于1946年正式在上海徐家汇校舍复课。上海徐家汇的交大校园中汇入渝、沪两支师生队伍,理、工、管三院重焕异彩,共拥有18个系和2个专修科,步入新中国建立前交大学科建设的极盛阶段,那时全国理工科学生中有1/10集中在交大。

三、院系调整后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完整的机电类工业大学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战争等原因,保留下来的高等教育规模小,分布不合理,系科庞杂,层次比例不当,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差异很大。1952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调整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布局。

1952年院系调整前,交通大学共设3个院,17个系;[5]1952年院系调整后,交通大学除留电机、机械、造船三系外,其他各系均外調,并将同济大学、震旦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大同大学等校机械系、电机系及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同济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等院校的造船系科并入。经过调整,交通大学已成为一所完整的机电类工业大学,实力雄厚。

继1952年大规模院系调整后,学校又陆续进行了个别院系的调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国家投入不断加大,1956年迁校之时,交通大学设有5个系,21个专业,教职人1,600余名教工,学生6,000多名的规模。就机电类专业的配套和完整性来说,属国内领先。

四、内迁西安交通大学前所未有地拓展学校事业

1955-1957年,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从地域布局上又进行了部分院系调整。高教部在1955年3月30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具体地点和陕西省委商定)。准备在两三年全部迁出。”交通大学西迁前后学校情况如下:

1、学科建设

1957年9月13日,高教部、一机部下达《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与上海造船学院、南洋工学院合并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西安部分的任务为:较完整的设置机、电方面的主要专业,根据需要增设新技术以及理科方面的专业,并适当设置西北地区所需要的其他专业。今后应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数量。上海部分的任务为:办好机电及造船方面的专业,着重提高教学质量。”文件中的具体部署是:交通大学现有专业,根据西北及上海的需要,分别设在西安、上海或两个地方都设。西安部分除原有专业外,另将西安动力学院全部、西北工学院的采矿、纺织及新成立的地质专业,以及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调入交通大学。这个权威性的文件得到全面贯彻,不但在当时形成交大两部分的学科格局,而且成为后来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学科设置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7年暑假后有11个系23个专业。

2、师资队伍

到1956年迁校之前,交通大学就已经达到1600余名教工和6000多名学生的规模。[6]交通大学1955年底在册教师迁校后,交通大学原有教师(1955年底,不包括造船系和电讯系迁成都人数以及迁校过程中调离交大的人数)556人中341人,超过60%的教师迁到西安,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0人,讲师85人,助教223人。在留上海人数中,有51人(占9.2%)曾到西安部分短期工作过。到1956年底,交通大学537名教师,占当时全体教师总数的70%的教师迁到西安,此外1956年、1957年两届新教师的大部分(约80%)分配在西安部分工作。

交通大学迁来西安之后,西安又进行了专业调整和院校合并,集中优势,整合力量。将西安动力学院(机械、电力、热力、水力等系)及西北工学院(采矿、地质、纺织等系)和西北农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合并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教职工达到了2330人,其中教师近1100人。

3、学生

中央1955年决定交通大学整体迁往西安,1956年8月,多达千人的第一批师生冒暑抵达西安。1956年入学新生2,133人,9月初直接到西安新校址报到(其中运输起重机机械系370人,1957年暑假迁回上海)。至1958年暑假,1954年和1955年入学的学生,除运输起重机械系(含电气机车专业)533人留在上海(其中1955年入学学生347人,1956年暑假曾迁来西安,1957年又迁返上海)外,其他各系学生均先后迁至西安学习并毕业,共计迁移学生2,291人,其中1954级、1955级学生迁西安人数占81.1%。交通大学迁来西安之后又与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的部分院系合并。到1959年底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在校人数达到9,524人,发展成为万人大学。

4、其他

根据交通大学1957年7月29日正式呈报高教部解决迁校问题的方案,明确提出:“图书设备原则上应优先照顾西安需要”的规定,也是多数迁到了西安,其中1956年10月底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藏书189,681册(不包括期刊),至1957年10月底迁西安部分图书数为140,160册,占73.9%;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建校后的当年(1959年)底,西安交大图书期刊数为50.71万册,上海交大为30.28万册,即1.66:1(两校均包括并校和采购的因素在内)。重要仪器设备方面,上海交通大学1959年底为428.87万元,西安交通大学1961-1962年为908万元(均包括并校和采购的因素在内)。全迁或部分迁来25个实验室的面积与条件,比在上海时有了很大的扩充和改善。[7]

交通大学西迁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学校事业。至1958年暑假,交通大学主体西迁的任务顺利完成,在这期间,学校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举办了应用数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4个专业和工程物理系,成立了高电压研究所、焊接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等15个研究所,新建实验室的面积3倍于迁校前。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创建60年来大规模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开端。

五、西安交大——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迁交大人自强不息,用家国情怀和满腔热血铸就“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为在西北高原上建设好交通大学这所名校而艰苦创业,把西安交大推上更高的起点,使她成为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是继1959年学校列入16所重点高校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走向。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交大试建研究生院。1985年学校首度授予博士学位。1996年,西安交大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1999年首批进入“985”工程第一层次建设的“2+7”大学;2000年,西安交大与原属卫生部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的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7年,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承担起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崇高使命和艰巨的任务。

1、弘扬传统、人才培养全面开花

迁校后交大毕业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57年至2016年,根据有记录统计,交通大学迁校60年,培养毕业生共计213931人,其中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54616人,占比25.53%;本科生125238,占比58.54%;专科及成人教育学生34077人,占比15.93%。[8]

学校培养的213931名各类人才中162808人就业,其中9111人分配至中央各部委局、684人成为解放军、118人作为重点学校师资、9名特优生分配至保密单位,24894人属成人教育(不记录毕业去向),另有2674没有毕业去向记录,这样学校有125318人有毕业去向记录。

有毕业去向记录的125318人中有45.69%,即55688名毕业生留在西部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其中研究生22578人(占比47.93%)、本科生32182人(占比43.68%)、专科生2500人(占比55.15%)。留在西部工作的毕业生中有73.72%,即42214人在陕西工作,成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栉风沐雨,西迁人继往开来谱新篇

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教职工达到了3231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97人,教授45人,副教授41人,讲师240人,助教774人。经过近60年的发展,西安交大现有教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其中正高级职务者83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者1205人;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5名(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9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

西安交大与东部沿海高校,尤其与东部的部分高校相比,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人数上并不具有优势,甚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对于地处西部的高校来说,西安交大对西部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的主动引领和带动作用外,又积极吸引优秀拔尖人才,努力打造西部的国际性学术高地,如在陕西,45%(9人/20人)的全职中科院院士和27%(6人/22人)的全职工程院院士在西安交大,30%多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西安交大,这一切对于缓和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失衡的凸显程度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砥砺奋进,传承创新,建设一流学科

改革开放后,西安交大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经过“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的工程技术教育大步发展,应用理科迅速成长,“理、工、管”结合的传统优势锋芒毕露。特别是2000年与拥有较强学科特色的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校之后,学校的医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文社科融入理工特色繁荣发展。学校的学科整体优势明显提升,在国内外排名稳步上升,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安交大参评的41个学科全部上榜,并且有14个学科进入A类。陕西省有26所高校的259个学科进入前70%,27个A类学科中14个(52%)在西安交大,13个顶尖学科(A+和A学科)中6个(46%)在西安交大,在西部高校中,A类学科占比和顶尖学科数均位列首位。

由此,一方面反映出西安交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在应对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所处的骨干地位。另一方面西安交大在引领、带动整个西北高等教育以及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见一斑。

4、无愧光荣历史,继续创造辉煌科研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交大的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项目,解决了大量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國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骨干生力军作用。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30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1项。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基地,汇聚了大批拔尖人才与创新团队,开展了原创性、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产生了众多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增强了西安交大科技核心竞争力,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西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交通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贡献于中华崛起之时;兴学强国,是交大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开发西部,是交大人无怨无悔的担当。交通大学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为这个国家而生的,当前,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 “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动计划,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安交大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种的责任。

2015年,西安交大开启了西迁60年后的再次西迁——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其目的就是要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使之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西安交大领衔成立“丝路大学联盟”,40个国家的140所高校蜂拥而至,共同开掘世界高教领域合作新境界。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进程中,西安交大人秉持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以天地作广厦,以日月为灯塔,抖擞精神再启航。

【参考文献】

[1][2][3][4][5] 王孙禺,刘继青.中国工程教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1,54 ,1:214,233,1:383-384.

[6] 上海交通大学.统计资料(内部资料)1896-1959.1-2.

[7] 凌安谷等.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4.84-85.

[8] 2004年前的主要选自档案馆编制的《西安交大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成果荟萃》(2005年7月刊印),2005年以后的数据主要出自学校历年的年鉴.

【作者简介】

彭正霞(1979—)女,甘肃兰州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政策研究室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西迁历史发展
体育传承中的西迁精神
劫中救书存挚念,披荆斩棘泽后人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浅谈宋代宫廷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简述锡伯族的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