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宋云
随着果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品质消费观念不断普及,果品质量在生产种植、物流包装、贮藏分选、市场流通、商超售卖等各环节,都越来越成为体现果品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猕猴桃来说,果实采收已成为制约果品质量主要因素之一。现结合产区多年来的调查,提出猕猴桃果实科学采收建议,供果农朋友参考。
1.1 采前果园管理存在问题
1)采前缺少修剪。按照猕猴桃标准化生产要求,整个生长季节猕猴桃园透光率要≥30%,但据调查,无论是长江流域的南方产区还是黄河流域的北方产区,绝大多数果园在采收前以及果实成熟前1个月的架面管理中,均存在严重的夏剪或秋剪不到位问题,导致叶幕层过厚,通风透光恶化,树冠下层老化叶片增加,灰霉病发生较重,果实软腐病蔓延,直接影响果实干物质合成、转化和提升。
2)采前不除杂草。随着果园生草技术的不断推广,许多果园开始实行生草制,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产区,采前果实糖分合成转化期务必清除园内杂草,保持园内湿度≤60%,这样才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特别是叶斑病、炭疽病、灰霉病和软腐病,同时有利于控制麻皮蝽、吸果叶蛾、斜纹夜蛾、柳扁蛾和叶蝉等害虫。因此,采果前1个月要及时刈割园内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以减少采前落果和贮藏果实贮期病害。
3)采前盲目用药。由于猕猴桃成熟采收前1个月,果实干物质加快积累,会诱发病虫侵染危害。特别是近年来以椿象刺吸果实和软腐病侵染为主的采前落果,在各地有加重发生趋势,许多果农无视农残对果品质量的影响,采前用药防控病虫,这是标准化生产、绿色化防控所严禁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1.2 果实采收时间存在问题 采收时间普遍偏早,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早采,已成为严重影响果品质量的主要因子。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无论早熟、中熟还是晚熟品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早采早卖现象。早采早卖除了果品经销者的先卖抢价投机心理作祟外,与猕猴桃果实属性有直接关系。猕猴桃果实具有后熟性,不经后熟处理不能直接食用。正是这个后熟的特性使商贩有了可乘之机。据了解,依不同品种生理成熟期生长要求,提早上市早采早卖最早的提前1~2个月,纯粹就是“生果”上市,导致果实无法完成后熟过程,消费者购买后一直放不软,不能食用,严重影响了猕猴桃的市场声誉。
1.3 采收过程存在问题
1)采收设备陈旧落后。截止到现在采收果实使用的依旧是盆、钵,采果装筐过程极易出现果实磕碰伤,直接影响果实质量。
2)撕取套袋过晚。许多产区由于气候原因依然延用果实套袋技术,但采前除袋时间过晚,不利于果品质量保证。特别是光照不好的秋季,晚撕果袋果皮缺少阳光照射,皮质细嫩,更易出现机械伤和受到病虫危害。
3)采收果实运输车辆存在问题。许多果实入库后脱水严重、损耗加大,提前变软,病害增加,多半因为采收转运装卸环节出现了问题。采前对园区道路未平整;采果出园入库所用车辆五花八门,各种款型应有尽有;运输过程赶路赶时,颠簸严重。以上情况使果实产生了大量无法觉察的“内伤”,成为果品入库贮藏和上市流通的质量隐患。
2.1 制订详细的采收计划 无论采果量大小,采果前提前1个月要制定详实的采收方案。采果方案包括采果计划、采果时间、物资准备、人员安排、采收标准、责任分工、操作要求、现场监督、检查验收等,确保果实采收有目标、有节点、有步骤、有标准、有要求、有规范,全程受控。
2.2 加强秋剪搞好通风透光 要彻底摒弃无秋剪、忽视秋剪的传统管理。果实采前1个月,要把架面所有多余秋梢、结果枝二次三次枝、内膛徒长枝等全部疏除,保证树冠通光率≥30%。
2.3 清除园草降低果园湿度 秋季高温结束后,对高度30 cm以上的杂草及时刈割,始终保证园内杂草高度不超过10 cm,特别是树盘和树行要保持清耕状态,无论人工锄草还是化学除草,秋季树盘树行杜绝生草,减少园内湿度,抑制病虫发生。另外,针对中长期贮藏果,杜绝带雨采果及带露采果,以减少入库果病原菌侵染。
2.4 严禁采前用药,保证果品安全
1)推行果实采前检测制度。果实成熟采收前最好实施定点抽查检测(这一行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将检测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及时通报至各果业协会、合作社等,一旦发现有农残超标的情况,即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阻止采收上市。
2)采收前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使广大果农深刻认识采前用药规范,自觉提高科学用药意识,同时推广园艺措施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3)果商自检。随着果品市场准入制的不断推进,要确保果品质量安全,果品收购商自己也要对订单农户的果品进行定期查测,确保每批次上市果品质量。
2.5 严格采收标准做到适期采收 首先要明确采收果实的上市目标。一般猕猴桃果实采收要参考两个因素,一是上市时间,二是贮藏时间。上市时间分为鲜果采收直接上市、采果后短期贮藏上市、采果后入库贮藏延期上市等不同情况。不同的上市时间有不同的采收标准。表1是参考采收标准。
表1 不同上市时间对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要求
依早、中、晚不同成熟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标准,结合近年来实践总结,早熟品种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应≤10%,中熟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9.5%,晚熟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9%。有条件的贮藏收购商除了参考可溶性固形物指标外,还要参考干物质、硬度等参数,以保证果实基本的成熟度。
2.6 摈弃传统的唯“硬”标准 长期以来,国产猕猴桃之所以上市质量不过关,频频受到消费者“冷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以“硬”论质,结果诱发早采上市、入库超量使用保鲜剂、采用偏低的库存温度等有利于保“硬”的错误做法。针对此,笔者曾深入新西兰猕猴桃产区包装厂(冷库)进行过实地调研,发现新西兰无论绿肉还是黄肉品种,从采收到入库到贮藏到上市几乎全程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手感”,就是说和国产猕猴桃比较,从来就没有手感过“硬”的猕猴桃,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新西兰猕猴桃过硬的品质。
2.7 研制配套的采收设备
1)大力推广使用采果袋。研制适合国内园区小筐装用的采果袋,减少果实采收过程中的机械磕碰。
2)研制适宜于一家一户小果园使用的小型平板转运车。这些园区转运车要求底盘低,有一定装载量,操作灵活,装卸方便,抗颠簸。生产中一些产区已开始使用。
3)推广少套袋、不套袋生产。让果实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提高果实自身耐贮耐运能力,保持天然口感。对一些需要套袋的果区,提倡采前7~10天除袋,杜绝带袋采摘入库。
4)运输装卸果品过程以托盘和装卸车操作为主,尽量减少人为装运,减少果实振动、摇动、碰撞、晃动机会,从而减少“内伤”,为果实入库、上市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