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阳
生产型企业要提升改造的工作很多,有些是大工程,需要对工艺等进行重新设计,也需要设备、电仪、机械等人员配合参与。而有些就很简单,可能三五个人,几下就能解决一个问题。
不久前发生在金东公司的“小技改”,属于后者。记者向金东技术人员问起此事时,他们也觉得“这事太小了!”不过,仔细梳理后,却能够发现其中蕴藏着员工创造力与创新力生成的“大逻辑”。当这种逻辑转化成一种思维方式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力的重要支撑。
今年2月,刚刚开完生产计划例会的金东公司主管吴帅,就一头扎进了金东技术负责人李文华、设备主管王寅明的办公室。
“我们金东的纯水用量还是较大。”
数据显示,每月金东公司的纯水用量为2300 吨左右,每吨价格近13 元,一个月纯水消耗将近3 万元。
“每个月这么多不算多吧。”
“可是一年下来,就要20 多万元了!”
简单的一笔账,数字清清楚楚。向来,人们对涉及金额的数字都异常敏感,因为它不光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进行计算,还直抵价值层面,代表了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与估算。
几个小时后,一个简单的方案就在3 人脑中形成。
3月23日,改造结束。仅用了一天时间。
当月,金东公司纯水用量1239 吨,已经降了一半左右。4月份,金东公司纯水用量599 吨。
核算下来,每月能节省2.5 万元左右。
这项技改依然是数字式的,快速而简洁。似乎一改媒体报道中发生在企业里为企业效益而奉献的被打上了劳模标签的群体/英雄主义叙事模式。
然而,不宏大的改造故事,却未必不值一提。
李文华告诉记者,金东公司纯水有4 个用处,第一是用来冲洗纳滤膜,第二是溶解絮凝剂,第三是作为溶剂配制辅料,第四为实验室用水。
第一、第二项不能改,有严格的水质要求,改不了。
而作为溶液配制辅料,每天需要50 吨,一个月就要1500 吨,占金东公司纯水用量的近7 成。能不能改?
可以。
金东公司高效母液循环利用装置,只要处于开机状态,就会产生每小时10 吨左右的蒸汽冷凝水。这些水原先只用于冲洗装置等,剩余的会进入能存储1500 立方水的储罐。
用蒸汽冷凝水作为溶剂配制辅料?工艺参数上可行吗?
符合要求。
王寅明说,我们有现成的管道,只进行了管道的隔断与连接就完成了改造。
此外,金东公司还将化验室用水进行了变革。以前化验室所用纯水来自电厂的反渗透水,还需要每周用桶托运过来,费时费力。
现在,购置一台制水机,就能够将纯水制备成去离子水,节省了人力物力。
可以看出,真正让金东公司用水量下降的是配制辅料用水的改变。技改完成,每月就能节约1500 吨水。
数字再一次出现变化。喜人的变化。
4月行政例会上,公司领导对此事赞誉有加。
吴帅说,公司领导经常教导我们,企业是员工安身立命之所。当我们爱这个企业,我们就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这不得不让记者开始反思现有的思维方式,并迅速意识到,我们已经落入到了一个经典的思维陷阱即“领导要求这样做”。这种思维,带有浓重的历史感和工厂里的身份感,并且,它还暗示了一种“服从”的无奈。
显然,这不符合中盐金坛公司企业文化贤文化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企业职工的基本素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后,他们有着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激发创造力的追求。
这并不是一种想象性存在,员工本来就是一个企业的主体。
当去除客体身份的迷雾,消除心理的散漫,就必然形成新思想、新发现与新作为。
公司领导强调,现代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就应该多动手、多动脑,这值得鼓励,并应该给予奖励。
所以,“工作”中的创新是员工发展的应有之义。
也就是说,创新性的“工作”要被员工赋予其价值意义,从而找寻出自我的创新力。
当然,也要被企业赋予其价值意义,从而推动更多创新的产生与转化。
而这背后,所形成的都是文化的,属于中盐金坛的贤文化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