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琪 ,刘 妍,杜宝宇
军队是一个国家维护主权、保障安全的重要力量。军事体能是军人完成军事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军事训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士兵在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时,会面临很多导致身体损伤的风险因素,军事训练和军事任务的特殊性、完成任务的危险性要求军人要有良好的体能,才可降低身体损伤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军事体能训练强度不断增加,但兵源素质的变化和训练方法单一,军事训练的损伤时有发生,这是使军人体能达标率下降、任务部署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部队战斗力和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黄昌林 等,2012)。张继雄等(2016)研究表明,我国海军某部队新兵训练损伤率高达59.3%。海陆空及武警部队训练损伤率在10%~20%,这远高于《军事训练伤健康保护规定》中年发生率不得超过8%的要求(吴林波 等,2018)。肌肉和结缔组织损伤影响军事人员的战斗力,增加医疗费用,影响作战计划和部署,鉴于这一重大医疗问题,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评估了与体育训练损伤相关的因素,并确定了损伤风险的几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包括低水平的有氧健身或肌肉耐力、既往损伤史,以及先前体育活动或锻炼的频率较低(Meigh et al.,2012)。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士兵的体能水平是执行军事任务的基础,军事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恰逢党中央推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本研究在传统军事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士兵提高动作质量、降低训练损伤风险,同时也希望帮助士兵更好地提高体能水平和通过军事达标考核。
随机抽取陆军某部队男性士兵60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人)和实验组(30人),要求无重大损伤史,且无重大伤病。实验组按照融入现代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的训练方案实施训练,对照组执行传统的军事体能训练方案,实验干预时间为8周。对2组士兵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2 实验组体能训练方案Table 2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s for Experimental Group
表3 对照组体能训练方法Table 3 Physical Training Methods for Control Group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SD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文献资料,搜索关键词体能训练、军事体能训练、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军事损伤,筛选得到文献28篇。
1.2.2 测试
由同一批测试人员在训练前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FMS、引体向上、3000 m跑、400 m障碍跑,获取各测试指标数据。
1.2.3 数理统计
对获取的相关数据分类整理,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值均以M±SD表示,组间数据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1.2.4 实验
在军事考核项目中,伤病是导致士兵无法通过考核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考核中通过率较难的项目包括引体向上、3000 m跑和400 m障碍跑。因此训练方案的设计也主要针对这几个问题。
1.2.4.1 实验组体能训练方案
实验组体能训练方案如表2所示。
1.2.4.2 对照组体能训练方案
对照组体能训练方案如表3所示。
1.2.4.3 训练方案实施
1)实验过程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案,训练时间为8周,每周都进行6次训练干预,每次100 min。实验组由有经验的体能教练带领,对照组由有经验的军事教员带领。实验组主要应用的功能训练器材只有筋膜球、迷你带和超级弹力带3种,形成一个小的器材包,发放给每个士兵。实验组每次训练课分为筋膜松解、动态热身、关键肌肉激活、动作整合、主体训练和恢复再生等步骤,保证士兵充分进行热身,高效进行训练,同时积极进行身体组织的恢复再生,具体时间安排见表4。对照组则按照传统训练模式,热身操、主体训练、双人相互踩。实验结束后,对两组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科学评价训练效果。
表4 体能训练模板Table 4 Physical Training Template
2)实验干扰因素控制
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来自同一个连队,除了体能训练分开以外,其他活动都在一起,这样保证了除体能训练外的其他相关训练、活动、饮食、作息制度、政治思想学习等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表5可以看到,8周训练结束后,对照组FMS得分低于训练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训练后得分则高于训练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训练前得分与对照组训练前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训练后得分与对照组训练后得分则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在训练后FMS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训练后的得分。
表5 训练前后FMS得分对比Table 5 FMS Scor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通过表6可以看到,8周训练后,对照组FMS得分低于14分的人数由14人增加到18人,实验组FMS得分低于14分的人数由15人减少到4人。通过表7可以看到,8周训练后,对照组FMS中出现疼痛的人数由6人增加到8人,实验组由7人减少到1人。通过表8可以看到,8周训练后,对照组FMS中出现功能障碍(在评分中出现1分情况)的人数由11人增加到15人,实验组由13人减少到3人。
表6 训练前后FMS总分在14分以下的人数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Score of FM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under 14 Points
表7 训练前后FMS中出现疼痛的人数对比Table 7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ain in FM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表8 训练前后FMS中出现1分的人数对比Table 8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Persons with 1 Score in FM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2.1 训练前后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对比
通过表9可以看到,训练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引体向上测试成绩无明显差异,8周训练结束后,对照组引体向上测试成绩比训练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引体向上测试成绩比训练前明显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训练前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后成绩则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在训练后引体向上测试成绩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训练后的成绩。
表9 训练前后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对比Table 9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Pull-up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2.2 训练前后3000 m跑测试成绩对比
通过表10可以看到,训练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3000 m跑测试成绩无明显差异,8周训练结束后,对照组3000 m跑测试成绩比训练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3000 m跑测试成绩明显高于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前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前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后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在训练后3000 m跑成绩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训练后的成绩。
表10 训练前后3000 m跑测试成绩对比Table 10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3000 m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2.3 训练前后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对比
通过表11可以看到,训练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无明显差异,8周训练结束后,对照组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比训练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比训练前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前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训练后测试成绩与对照组训练后成绩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在训练后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训练后的成绩。
表11 训练前后400 m障碍跑测试成绩对比Table 11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400 m Hurdl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FMS是1997年Cook等(2006)创建的动作筛查方法,它是一种针对动作质量进行的评分体系。FMS通过观察受试者的7个功能动作,包括深蹲、过栏架步、直线弓箭步、主动直膝抬腿、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用打分来评估动作完成质量。受试者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柔韧、平衡、协调和本体感觉来完成这些动作。缺乏这些要素时,会增加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因动作要求严格,受试者会暴露出平时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受试者动作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对称情况。如果发现受试者的基础动作模式存在障碍,首先要对受试者进行保护,避免进行风险性动作,同时对其进行纠正性训练,消除功能障碍后再进行体能训练。FMS的评分结果可以指导纠正性训练策略的制定,按逻辑顺序改善动作质量,从而降低受伤风险。研究人员发现,职业足球运动员和海军军官候选人的FMS表现缺陷与风险增加(尽管不是过度训练损伤风险)有关(Molloy et al.,2012)。
随着运动人群中广泛使用FMS作为损伤的预测工具,有研究者提出在军队中使用FMS是一个可行的概念。如果FMS能够可靠有效地应用于战术人群,那么它的实施可以为个人及部队减少肌肉骨骼损伤提供策略依据(Bock et al.,2015)。目前对军人的研究表明,负重行军是造成骨骼肌损伤的一个原因(Knapik et al.,2013)。大部分士兵在不能完成动作时使用代偿动作,这种代偿性动作就会增加军事训练损伤风险(李雪宁 等,2017)。疲劳会影响运动控制和平衡,在涉及跳跃的任务中改变落地力学(Rodacki et al.,2002),在行进、跑步和短跑任务中改变特定的步态运动学和肌肉活动模式,所有这些都可能增加训练期间受伤的可能性(Pinniger et al.,2000)。
Kiesel等(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FMS总分在14分以下的人群与总分在14分以上的人群相比,损伤概率显著性提高。其它研究也指出,如果FMS评分低于14分,受损伤的风险则比常人高15%~51%,这时就要高度注意,停止现阶段训练,对其进行纠正练习(朱佳华 等,2016)。
有研究使用FMS筛查技术,为特种作战部队士兵进行功能动作筛查、康复训练和功能训练,认为功能训练计划有助于这些增加了FMS分数的士兵重返战场。最后得出结论,FMS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来筛选战术人群和验证体育训练计划的有效性(Lisman et al.,2013)。Orr等人的研究将FMS添加到800多人的大型战术队列的医疗筛查中,他们的研究目的是确定FMS评分是否能够预测大型军事队列中的损伤,研究最后得出结论,FMS可作为军队医疗检查的一个组成部分(Orr et al.,2015)。
国内方面也将FMS应用于特战队员、炮兵部队等特种行业人员预防损伤的研究(朱海明 等,2013)。根据筛查测试找出我国特种行业人员身体具有损伤风险的薄弱环节(Bock et al.,2015)。文献显示,我军某特战部队在FMS测试中,有50%以上的士兵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撑、过栏架步、肩部灵活性和旋转稳定性等5个动作模式得分在2分及以下,其中有22.8%的士兵在主动直膝抬腿动作的评分中得1分及以下(朱佳华 等,2016)。大部分士兵做不到动作的精准完成,测试过程中出现动作代偿,一旦动作出现代偿,就会增加损伤风险,成为军事训练伤的潜在因素(唐桥 等,2019)。研究中还发现,FMS评分≤14分的队员占40.5%,其训练损伤的发生率为68.4%,大体上的趋势显示,训练损伤发生率随FMS评分降低而升高(朱佳华等,2016)。王琛等(2016)研究发现,新兵FMS得分低,损伤风险增加,主要伤病处位于踝、膝和腰部。
我们发现,国内外的报道均以筛查、统计、描述为主,真正帮助士兵改善FMS评分进行训练的并不多。本研究是在FMS评分的基础上,针对性帮助士兵改善身体功能。实验组的训练方案是在传统军事体能训练中加入部分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更好地帮助士兵解决自身存在的功能障碍问题。在进行FMS评分后,对出现0分(有疼痛)的学员首先限制或部分限制军事训练科目,进行康复训练,消除疼痛,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既保护了士兵,防止原来的伤情进一步严重,同时也对薄弱环节进行了针对性强化,使其尽快安全回归到正常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如果在FMS评分中,某单项动作出现1分或者明显的分数不对称,认为这是潜在的损伤风险点,也要将训练重点放到薄弱环节的纠正性训练中,改善这种不平衡以后,再进行体能训练。
有了这种科学理念的指引,在训练中能够帮助士兵抓住目前主要矛盾,而不是简单盲目地 “苦练”,士兵承受的痛苦降低,能够更加全力地投入到军事体能训练中。沿袭传统军事体能训练的对照组,在进行8周的训练后,FMS的评分不仅没有提高,还有明显地下降,身体产生疼痛的士兵数量和得分出现1分的士兵数量都有所增加。反观实验组,通过康复训练和纠正练习将士兵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消除,强化薄弱环节后,FMS的成绩显著性提高,绝大部分士兵的FMS评分都在14分之上,出现疼痛的士兵仅为1人,这充分说明,通过FMS筛查和纠正性训练,可以帮助士兵明显提高功能动作质量、消除身体功能障碍,减少军事训练伤病的发生。
传统的军事体能训练对于耐力和自身体重的力量训练比例过多,训练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对人体运动科学规律的认识,也缺乏更多的训练方法。现代体能训练基于运动科学的基础,能够更加高效地帮助运动员快速提高体能水平。因此在传统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增加合适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能够优化军事体能训练的效果。
现代体能训练中的呼吸练习、肌筋膜松解、扳机点处理、静态拉伸练习都有助于士兵保持较好的身体功能,提高动作质量,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系统的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可以帮助士兵更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周期化的能量系统训练,利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交互控制,可以帮助士兵建立良好的能量供应系统;灵敏性训练可以帮助士兵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恢复再生练习可以帮助士兵更好地消除疲劳。
引体向上一直是士兵体能测试中达标最困难的一项体能测试,传统的军事体能训练中主要是通过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引体向上等练习来发展学员的上肢力量,在练习中一般让士兵自己全力去完成,如果自身不能完成要求次数,则由其他士兵给予辅助力量,帮助学员完成达标次数,训练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功能性体能训练从本质上是有明确目的的训练,是与目标运动的专项性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的训练。Gambetta等(1998)认为与传统体能训练相比,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基于运动专项动作的训练,具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能够更高效地训练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力量。俯卧撑、双杠臂屈伸都是以上肢推的练习方式,与引体向上上肢拉的运动方式并不一致,对于引体向上来说并非具备功能性的练习。在为实验组设计的提高引体向上训练计划中,所有练习都围绕着引体向上所动用肌肉的功能需求,让士兵学会收紧核心,提高肌张力,用离心训练提高肌纤维的募集,利用超级带进行减阻训练,通过肌肉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帮助士兵提高引体向上成绩。通过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多种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的引入,士兵的引体向上成绩明显提高,比传统军事训练采用的方法有明显优势。
针对3000 m跑和400 m障碍跑测试,实验组在原有训练基础上增加了高强度间歇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非常适合部队的能量系统训练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很多军事任务所直接需要的能量供应方式。国外有研究表明,在确保有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帮助耐力运动员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Laursen et al.,2002)。黎涌明等(2015)也认为,高强度间歇训练适合球类、格斗类项目的运动员,可以同时提高有氧供能系统和无氧供能系统,是一种高效的能量系统训练方法。高强度间歇训练产生的刺激会使无氧酶增加,在训练中允许更多的无氧能量转化和更高效地利用乳酸作为燃料来源。这样士兵就能够以较高的强度运动很长一段时间。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相比传统的有氧训练,较高强度的训练对爆发性肌纤维(II型)的刺激更大。这样士兵就可以保持更多的瘦体重,可以有更高的力量输出,可以在消耗脂肪的同时保持瘦体重。
在实验组的训练方案中,前4周每周进行2次高强度间歇训练,每次大约20 min,后4周每周进行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每次20~25 min。适当加入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帮助士兵快速提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对于3000 m跑测试成绩和400 m障碍跑的测试成绩的提高都产生了良好效果。
在传统军事体能训练中加入现代体能训练的方法,可以显著性改善士兵的身体功能动作质量,提高功能动作筛查得分,减少军事训练伤;可以显著提高士兵的引体向上、3000 m、400 m障碍的测试成绩。
现代体能训练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众多精英运动员的训练中已经体现出其价值。建议尽快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让军事体能专家和竞技体能专家能够充分交流,在军事体能训练中引入现代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改善士兵的动作质量,减少军事训练伤,同时促进士兵的体能更高效、更全面地发展,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军民融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