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了解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并制定对策,以对今后本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后培训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是指体育教师在工作期间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促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更新、适应发展时代的变化要求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关于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意见解读
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包括体育教育在内教育事业是本地区实现快速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會的重点工程口。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大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并符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千意见》。
该意见指出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是新一轮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总目标。并对本目标做出了较为具体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各专业教师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该意见对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做出整体规划,大力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机构,为教师职后培训提供硬件保障。同时,意见中特别强调要保证财政经费投入,加强统筹力度,并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2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强教”的战略思想,本时期教师职后培训紧扣培养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目标,以农村、以青中年教师为培训重点,构建灵活实效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分层、分类、优质、高效的展开培训工作。
为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加以创新和完善,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送教下乡、校本研训、组织名师讲学团等多种有效模式进行培训。
3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和目标设置研究
3.1培训课程设置研究
全面、合理、新颖的课程设置是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其培训过程中较为核心的部分,更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
要弄清培训的主体,以便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都在各个方面存在这不同的差异,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要从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培训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并根据体育教师的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进行课程选择,以便弥补其不足之处。
要从体育教师的授课形式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的特点。体育课堂一般多以室外活动课为主,实践性教学的培训是重点课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其特点是活泼好动,因此在安全方面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培训至关重要。思想道德一词贯穿着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思想道德一直作为考察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培训目标设置研究
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总目标为顺应新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并围绕其中心任务大力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培川。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队伍素质,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推进其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建设一定规模的教师培训基地,特别是重点基地的建设。
4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1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
经了解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只是部分青年教师,且培训次数少之又少,这不仅跟当地政府和学校重视程度有关,而且跟体育教师本人缺乏对职后培训的正确认识有关。
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系统的建设力度,同时也缺少培训效果的反馈系统,致使无法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学校的激励、引导手段也是导致体育教师缺乏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对于实施培训工作的培训机构,过于形式化且趋于功利性,导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当地政策缺少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刚性要求,且缺乏设置过于忽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且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创新生、时效性和针对性。
缺少财政支持。
4.2对策研究
政府、学校要动员更多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强化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观念,并树立培训目标。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考核系统,制定有效地激励政策,培养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整改,加大投资力度,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
针对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制定不同的、具体的政策,鼓励课程内容创新,并制定适应体育教师个体需求的课程。
加大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周宏,朱建军.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2.
【2】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J】.唐山市教育局.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