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洪才
摘要: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体育行为习惯它是指学生在较长的体育学习时期内由于重复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行为定势。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育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体育课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途径和好方式,且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很大的益处,本文主要从学生角度浅谈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 利用上课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家知道体育课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外进行,室外的环境复杂,学生不易集中注意力来进行体育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地管理好课堂纪律。在体育教学常规中,组织多种形式的锻炼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比如,开始部分是课前学生的集合,在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如果学生不主动到达指定场地集合,就必须要求学生每节课要提前到达集合地点,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打好基础。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比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它要求学生在同一口令的指挥下完成相同的动作,队伍的整齐划一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可以结合个别学生的出错来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要求排队要做到快、静、齐,在体育课中要求不能随便迟到、早退,排隊不要拥挤,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队列行进要协调一致,培养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行为习惯。在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动作或者示范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专心听讲,练习时精神要集中,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选择正确的进行学习或者练习,让学生逐步听从教师提出的要求,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如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动作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必须听到“跑”的口令才能跑,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听口令或者枪声,让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又如在中长跑跑教学中,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规定距离的跑动,来培养学生奋勇争先的优良品质,我们可以在跑动距离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再加跑一段距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中长跑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良好行为习惯。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更要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普及给学生了解。课堂中做个严而活的老师,在课堂常规及学生观察、听讲解环节,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听,看。如果孩子们做不到,宁可停下讲课,将纪律整顿好,如果超过5%到10%的学生不听课,教师绝不往下进行,树立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课的意识,当然如果发现学生取得进步,一定要及时的表扬孩子,让孩子得到鼓励,在鼓励中逐步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提高的效果可以说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这里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又不注重体育锻炼,也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也许连自己做的示范也不规范,因此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肯定有一定难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好表率.要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有健康的体魄,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基本动作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在体育锻炼活动的时候肯定离不开教师的逐步引导,如学生在上课中学习某个动作时遇到问题,老师要会讲解或者解释,起到教师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从而获得身心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到和谐相处,稳定发展,如果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的话,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达到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这种既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又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时时以良好的教师的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相信会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利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些细节,一些小小的细节看起不是很重要,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
3.1 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体育学习它有别于室内课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还要利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的过程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例如上投掷实心球内容的时候,课程的内容决定了本次课是带一定危险性的。如果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投掷完后不统一去捡或者不统一投掷,就很容易发生学生相互碰撞或者被实心球投中的危险,所以,教师应事先说明投掷实心球的要求和方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生明确在体育课学习中听从教师指挥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听从教师指挥的好习惯。
3.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体育课中通过合作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去培养学生以集体荣誉为主的好习惯,通过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之间合作,让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状态,了解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更好的提升课堂效率。比如在50米跑的训练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30米的接力赛,虽然某组某个同学存在劣势,但是为了小组的荣誉,必须团结合作,所以他可能会突破自己,比平时跑得更快。这种现象的出现体育教师要及时对他的行为作出肯定,鼓励他继续突破自我,同时还要观察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否出现不适,如果有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关心,趁机对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行培养,这样体育锻炼中就会自然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3.3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怎样促使学生形成自觉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真正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要强化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养成,只有学生自觉参与锻炼才能发挥体育锻炼最大的教育意义。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候要严格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并在锻炼的时候进行监督,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一段时间后作出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在开展引体向上练习时,由于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发展不同步,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素质,部分同学可能较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对于这项体育锻炼表现十分自信,而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自然就会养成自觉主动的运动习惯倾向。相反,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出于自尊本能逃避引体向上的尝试,表现出不主动参与练习,这样既然就谈不上自觉习惯了也无从谈起提高上肢力量,因此针对此教学现象,体育教师其实可以在教学上改变思路,灵活应付,让做不到引体向上的同学改做俯卧撑。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科学的适合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同时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练习的项目,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运动习惯。
综上所述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为师生的频繁接触,良好氛围的营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体育教学中可利用这些特殊条件,去培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期就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有目的地去培养和反复地训练,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就能为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才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永强,素质教育[J].2017年11月总第253期.
[2]李凌斌.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神州,2017(6): 119-119.
[3]刘云.学校教育研究[J].2017年第17期.
[4]赵诗言,体艺教育[J].2017年4月第7卷.
[5]陇南日报,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N].2013- 11- 26.
[6]张左艳,大东方[J].201 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