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方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重点初中物理教学正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改變传统的教学观念。然而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更限制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重点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下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1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物理学科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目前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来分析,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没有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或者查阅资料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完全没有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就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问题。因为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也会教育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也对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由于物理是一门新学科,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来感受物理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问题的提出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从教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课本上的知识中找到答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授课。比如教师可以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飞行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用手抓住了正在飞行的子弹,那么为什么平时不能抓住,而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却可以抓住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们就会陷入思考当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书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学们,这个时候教师在进行一些引导讲述,从而让答案更加准确和全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等,这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
2.2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不仅是一门实验较强的学科,更是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和实际生活有关联的,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实验教学,比如利用一个小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以及一些导线来设计一个电路开关,实验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控制小灯泡的开和关。通过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实验器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得到培养。
2.3 加强物理思维的培养,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所谓物理思维的培养是指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和概念,并且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这些都是物理学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问题,以问题为引导来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某鱼塘在捞鱼的时候该如何选择船只才能保障载重最大呢?当学生明确问题和探究目标之后,便会自主的开展实验和探究以及相关的计算,无论学生是查阅资料还是开展合作学习等,都需要运用所浮力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学生还需要计算出浮力和受力面积以及压力的关系,这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个过程都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过程,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要认识到物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娟,多元化教学方式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1).
[2]张海华,多元化教学方式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8,000(0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