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辉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将多媒体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既能简化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现阶段的教学规律。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代替了原本单一的黑板教学,在优化教学内容的时候,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优势,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运用策略,希望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优势,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体验环境,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互动、交流的时候,提升各类资源的整合效率。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也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反思,着重体现出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新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优势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优势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从分析到体验中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而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适当借助音乐、视频等创建轻松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在观看、聆听的时候,发散他们的思维,更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一些几何问题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计算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
1.2 简化数学中的难点问题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则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系数。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学习方式自然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辅助优势,主动向学生解释数学知识潜在的规律特点,從简单到复杂实现有效过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讲解清楚,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达到“减负”教学的目的。
2 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策略
2.1 创设情境,科学教学
相关调查表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类似于科学家对事物的探索过程,同样分为发现、分析和解决三个阶段。在发现问题时需要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但从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看出,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是采用口头阐述的形式来呈现知识,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核心。而新课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则解决了这样问题,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音乐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和正方形的关系》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深化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认知,利用圆和正方形的相关概念来解决现实问题。多媒体上展示某空地即将建设两个形状不同的牧场,分别是圆和正方形,接着教师设定问题情境:假设在牧场中增添喷水设备,会应用到教材中的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自行思考,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尝试着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能力。最后,教师总结圆、正方形的实际运用特点,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牧场,方便学生真切感受到图形知识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2.2 直观展示,优化分析
小学数学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探索一认识一实践一总结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复杂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重新归纳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张桌子、6个苹果和3个盘子,现在将这6个苹果放在盘子中,演示完成后,教师又添加了2个苹果,如何平均放在这3个盘子中,但是从最终的分配中可以看到最终还剩下2个苹果无法平均分。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分析:两道题目中哪些条件出现了变化?剩下的2个苹果称为什么数?通过直观的演示模式,观察分析的时候,对比、总结,理解到“整数除法”;而不能分完的称为“有余数的除法”;最后剩下的两个苹果是“余数”。当教师省略掉冗杂的理论阐述,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向学生分析“余数”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认知模式,完整呈现出事物变化的基本过程,更为清楚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实现感性向理性的有效过渡,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3 结语
多媒体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一项辅助性教学设备,既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主动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桂香.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上),201 7,(1):138-138.
[2]刘炜.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P.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