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菊
摘要: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认知教育一同勾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就对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作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目标;情境;评价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堂实际上就是一个开展德育教育的理想场所。只有正确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德育教育与知識教学融为一体,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用恰当的德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和“以德育德”的理想境界,进而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根据教材内容,设立德育目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具体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要想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教师首先应在深度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立德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理清上课的思路,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而才能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
《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探究慈母之情“深”在何处,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目标的指引下,我先是抓住“难”字,突出“深”字,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与交流中深切感悟了“慈母情深”,即通过文中对母亲劳动环境差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了作者家境的贫寒,买书这个愿望实现的“难”;通过对“直”“转”“望”这三个动作的品析,引导学生体会了母亲挣钱的“难”等等,进而反衬母亲的慷慨、豁达,即情的“深”。如此,通过设立德育目标,不仅理清了课堂教学的思路,而且还使学生多角度挖掘了德育内容,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注重情境创设,强化德育效果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在深化学生理解感知、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文本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德育教育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为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太空中看到的地球、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花在花丛中绽放、树抽出新的枝条等画面,以使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与可爱。之后,我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提问道:“你对‘慷慨是如何理解的?地球是怎样慷慨地给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的呢?”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地下煤矿、地下金属、森林、瀑布、生物、大气等资源的画面。此后,我还让学生观看了人类随意破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后面临威胁、地球资源枯竭等画面,以加深学生对地球容易破碎原因的了解,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创新评价方式,规范道德行为
传统的评价方式由于目标单一、流于形式,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束缚时代教育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的瓶颈。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就应特别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德育融入评价之中,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切实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
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我会对其加以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进而充分发挥评价的德育作用和功能,达到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目的。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我从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道德水平纳人了评价体系之中,以促进学生德智的均衡发展。如此,通过将德育融入评价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既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学梅.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109.
【2】杜方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