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辨·提升

2019-09-26 12:27左永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建构作文

左永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强调了其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价值,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堂理应是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高三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初期,其身心发展已日趋于成熟,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在语言素养方面,他们已经形成和构建了初步的话语体系,在认知活动中兴趣渐趋广泛和多元,在这个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形成正确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可以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言水平与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考作文历来在各省市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高考语文考试历来有“欲得语文天下者必先争作文”的说法,高三语文教学因其所处的特殊时期,承载着方方面面较以往更多的期待,对其有效性的叩问显得尤为迫切。高考作文作为学生十二年语文学习的收官之作,更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理应引起所有高三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直以来,议论文都是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主要练习和备考的文体,但是这么多年沿用下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内容空洞、宿构套作、言不由衷的情况就非常普遍。在高中生这个群体中,口头表达支支吾吾,书面表达空话连篇,拿起文本读不明白,也早已不是少数更非个别现象。如在具体写作的论证过程上,很多学生只会大段举例甚至讲故事,无法深入问题内核进行理性探究,常常表现为“贴标签”式概括。在素材事例使用上,往往全文只见材料,不见具体分析,只见名人名言,不见自己观点,出现了所谓“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情况。另外,学生所用材料与题目的契合度问题也很常见:材料与其所论述的观点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许多人单纯地为了使用材料而使用材料,在使用时又因缺乏对材料剖析和梳理,也容易造成繁简失当。还有的缺少结合观点、用自己的话对材料的剖析,容易使作文语言表述支离破碎,好比有了合适的食材和调料,却少了烹饪这重要的一环。议论语言使用能力的薄弱严重束缚了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有鉴于此,近年来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及模考诊断试题中的作文试题已纷纷推陈出新,出现了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现象、时事热点发表观点看法的作文试题,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评论文的写作。这些高考作文的命题不预设立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这类题目的命制,可谓为高考作文乱象开了一剂良药。命题人希望从源头上破除学生套模板、背材料的应试陋习,引导学生真正从自身生活出发,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可以想见那些高考前学生训练了大量格言类、叙事型材料,研究了不少人文主题,搜集了海量的作文素材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势必会手足无措。这样的转变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身边的生活,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出题者有意将学生引导到提升自己说理分析能力上,需要文章言之有物,不能宿构套作,只能努力提升思想认识和表达水平。因为“作文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不应该被格式化,作文教育毫无疑问应是一种素质教育。写作关乎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作文教育追根究底是一种思维与情感表达的训练。离开个人的主体性思考与个性化体验,表达技术容易沦落为空心的雕虫小技。”[1]

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纷纷以崭新的形态超越以往的能力要求,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影响。事实上,高考语文作文主要通过考查考生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而判断评价其写作能力和对文化、对社会、对时代、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及基本的判断能力。语言运用是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反过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可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写作的真正源泉应该来自社会生活本身。写好作文的前提,首先要提高自己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把写作的能力比作“叶”,那么主体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就是“根”了。对生活有所思考,才能慢慢领悟到写作规律的真谛,将曾经的写作接触过的方法、技巧化为己有,进而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地步。

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特别强调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往往只有那些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视角独特,立意深刻,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的文章,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闪烁着语言与思维碰撞后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更需要关注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

于漪老师说:“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思维才有力量》)。老师尚且需要加强,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然更是如此。

高考作文思维能力的考查往往强调四个方画:材料内涵(主旨)的深度理解、材料间关系的把握辨析、由表及里的因果阐释,观点材料的演绎归纳。有鉴于此,教师可以专门地给学生介绍一点逻辑方面的常识:比如概念、判断、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二难推理、三段论)和论证(归谬法,演绎论证、归纳论证),以及基本的逻辑规则 (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促使学生在行文表述中观点清晰,推导合理,论据扎实,说理有力。

再者,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现实中的话题展开辩论,体验感悟论证过程。在实际的写作中,一些学生在论证观点的时候往往只会堆砌各种事例,说理部分却显得比较薄弱,文章缺乏说服力。辩论的形式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来论证观点,比一比谁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点评学生所提出的论据,或者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如此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时候就能避免妄下定论、胡乱论证,所谓“理不辩不明、事不析不清”,“辩”其实就是一个相互说服的过程,一个说理推导论证的过程。

在辩论或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是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层面”[2],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尝试多元化的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发表看法,打磨自己的语言,砥砺自己的思想,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不断“优化升级”,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维特根斯坦曾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一变化具有决定意义,打个比方说,这就像从炼金术的思维方式过渡到化学的思维方式一样。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实际上人们会很难再意识到这些旧的问题。”[3]为了提高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要在丰富学生语言感性体验的同时,强化其对语言运用的反思,加大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训练,让语言建构在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中行稳致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教学还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实规划教学基本的训练任务及应对策略,注重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探究和养成,不断强化说理能力和思辨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部就班地分项雕琢,细致高效地矫正问题,真正将高考作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注释:

[1]张涛甫.高考作文:應试压力下的智力博弈.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6月15日.

[2]顾之川.关于语文工具论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建构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建构游戏玩不够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