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东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主张,先生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1]。他认为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能更好的获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生活本来应该是幸福美好的,学习本来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作业本来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有时候把作业变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把学习变成了无奈的煎熬,把生活变成了痛苦的炼狱。如何把沉重的“负担”变成轻松的能力“助推器”,把无尽的煎熬变为愉悦的享受,把痛苦的“炼狱”变成快乐的“天堂”?方法肯定很多,但最根本的做法应该就是切实改变以往作业训练形式单一机械、训练内容枯燥繁重的现象,努力让学生获得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教学做合一”体验,在快樂幸福的完成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和生活感悟的丰富,让每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动手尝试,内化为核心素养。下面就本人在高中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中的一些做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画一画,再现情境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绘生动、画面形象、意境优美的文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画面、体会意境,我常常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动手画一画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和画面,在对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别样的生活、生命体验。如学习课文《故都的秋》之后,让每个同学根据文中描绘的众多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声、北国秋雨、胜日秋果等等任选一二幅进行描绘再现,当然也可以描画自己家乡类似的美好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还可以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及景象养成细致观察和欣赏的习惯。学习完课文《荷塘月色》,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画一幅和荷塘月色相关的画面,让月光、荷塘、小路、树木等自己熟悉的一些场景和所学课文内容联系结合起来,并给自己的绘画作品拟写一个美好的名字。尽管对有的同学来说画画不是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但是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中,他们肯定会有别样的体会和独特的收获。
在教学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望海潮》(柳永)等诗文后,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诗文中描绘到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来。这样的练习,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处于兴奋、活跃之中,对所学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自然不同。
二、做一做,激发探索
听一听,不如看一看;看一看不如说一说;说一说,不如做一做。一件事,如果我们亲历亲行了,动手实践了,那种印象和体验是别的感受方式无法比拟和企及的。所以有时候,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某件事的操作尝试,就能使他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和思考。
在学习完课文《兰亭集序》后,我安排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并且用毛笔把它书写出来,变成一幅书法作品,真草隶篆皆可,体会一下书法与文学的结合产生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对王羲之的文章、王羲之的书法乃至王羲之这个人的认识肯定会有很深的印象。
在学习生活中,适量地让学生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设计和布置一期学习园地,动手做一份校报校刊封面设计,布置学生每人动手做一份关于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宣传广告,等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学习和体验到很多东西:主题的确立,文字的推敲,样式的选择,形式的美化等等,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益处多多。
三、游一游,感受生活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状物说理的课文。在作业布置中可以在条件允许以及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游览观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得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生活体验。如结合一些课文学习——《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登高》《故都的秋》《中国建筑的特征》《动物游戏之谜》等,建议学生走出户外,观赏自然,感受生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将所见所悟模仿名家大师诉诸笔端,学生兴致勃勃,收获和成果也会异彩纷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
四、演一演,内化语言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设计演一演的实践性作业。如教学完《雷雨》一课,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布置学生课后分角色排练饰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雷雨》课堂剧时,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水平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有的地方还能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特点选择相貌和性格恰当合适的人来进行饰演,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表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周朴园的语调、鲁侍萍的表情、鲁大海的行动等通过表演得到的认识可能是讲解和分析无法取代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认识了解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
五、辩一辩,培养能力
辩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认为是反映学生思维水平、思想见识以及语言表达等诸多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一种整体素质。利用课文教学来培养思辨能力,既能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又能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如在学习《项链》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辩论:路瓦栽夫人马蒂尔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社会,命运,还是自己?她该不该值得同情?如在教学《雷雨》一文后,我留了一些辩论题:周朴园在内心深处究竟还爱不爱鲁侍萍?周萍该不该死?鲁大海离家出走是不是最好的选择?繁漪是个害人者还是受害者?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讨的好奇和兴趣,学生细心研读课文,在深入思考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多方面的论据,进行细致缜密的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生活化的语言把内化了的认识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同时也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论述和反驳更有说服力。
六、说一说,学会交往
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的许多环节:课文复述,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等等。也可以专门安排,如坚持每节课前的三分钟演讲活动,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至二名学生自选话题或者指定话题进行演讲,这样长期坚持,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使学生的胆量、心理得到必要的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常。可以说,小小三分钟,受用一辈子。
还比如每天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题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课文话题,也可以是时政热点,还可以是身边现象等等。从屈原的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到司马迁事业追求的矢志不渝,到李白、杜甫人生际遇的沧桑感慨,到鲁迅救国救民彷徨求索……在各种有益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学生受到的教育既是自觉的也是最有效的。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交流,不仅组织方便、目标明确,而且意义丰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班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七、读一读,增加积淀
语文教学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早成定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開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课改对课外阅读量作了大幅度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学习了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水浒》;学习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学习了课文《鸿门宴》,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选读《史记》;学习了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可以引导学生选读《论语》……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会慢慢将视线伸向更为广阔的课外知识的海洋,使学生认识到,课内课文学习仅仅是一个点,通过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根线,我们的学习内容就变成了一片面,乃至一个体,使学生的阅读面更为广阔,知识更为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八、写一写,深化认识
坚持写日记。日记,形式多样,自由灵活,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身。字数不限,题材丰富,日记是锻炼写作的绝好形式,已经得到众多名家的首肯。魏书生说:“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三年一千多篇日记。”可以说,再没有比记日记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了。通过开展写日记,读日记,评日记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写、读、评的能力。同时,学生会在写、读、评日记中总结反思一天学习的得失,获得生活的感悟,优化学习的过程,调整好的心态,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
写读书笔记。对有思想内涵的课内外作品,可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笔记,使之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如学习阅读了《鸿门宴》《项羽之死》后可以就项羽的人生轨迹发表见解,学习阅读了《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可以就秦王朝的兴衰陈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写另类作文。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生可以赋词一首《沁园春·永昌》;学习了《窦娥冤》,学生可以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改写成一本戏剧剧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学生可以尝试写一首诗歌《再别母校》;学习了《阿房宫赋》《赤壁赋》可以创作一篇《北海子赋》《永昌赋》等等另类作文。这些作业,和考试无关,和分数遥远,但和生活贴近,和心灵贯通。
九、察一察,关注生活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结合语文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调查性作业是以学生的直接感性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布置调查性作业时,要尽量变个人完成作业为合作完成作业,以便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团结协同的意识和能力。
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参观访谈,如到敬老院、节水示范产业园、养殖场、藜麦种植基地等地参观。
走近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如考察马踏泉形成的原因、祁连山雪线的变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情况、腾格里沙漠治沙近况等等。
仿照课文,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如写《骊靬古城的今与夕》《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前景》等等。
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如为校运会拟写一篇新闻报道、为校园广播站写一篇通讯、为学校文学社社刊投一篇稿件等。
十、查一查,学会搜索
课程改革强调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的能力。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
选择课文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从图书馆、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相关的图文资料,充实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我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宇宙的边疆》、《作为生物的社会》、《蜀道难》等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收集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和课文学习有关的知识,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确定主题,编辑专题板报、电脑报和美篇。这些主题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如古诗集锦、名胜古迹、英雄人物、动物植物等,也可以从课外采集,如绿化家园、旅游见闻、科普常识、校园生活等,只要内容健康,编什么都可以。如专题板报《家乡的名胜古迹》、《钟鼓楼诗文匾额抄》、《永昌民间小曲曲辞》等。
这种搜集查阅性的作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十一、研一研,学会探究
探究性作业设计如果仅限于教材或仅是对教材结论的验证,显然不能充分达到探究的教学目的。探究性作业设计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多元绩效的作业设计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学的方式,隐含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社会人。探究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关系的探究》《水浒传人物“绰号”探究》《古代诗词中的酒与月》《古代章回小说回目的拟写特点》《田园作家的官场生活》《诗人李白的朋友圈》《苏轼的赤壁情结》《五四時期作家们的时代忧患》《古代戏曲中的方言遗存》《大作家的小论文》《诗文中的比喻句类粹》《会意字例说》等,目的在于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作业,在研究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撰写一些研究报告或科学小论文。至于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的字数和形式,可以不做过高要求,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另当评价。
十二、评一评,培养思维
课文学习和作业训练,其中最核心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个性化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而对具体对象和外在事物的评价,就能逐步形成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陈陈相因。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和名著导读《红楼梦》之后,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就《红楼梦》中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学生们的作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评价贾宝玉《多情公子最无情》,有的评价林黛玉《林妹妹,你别哭》,有的评价薛宝钗《虽有心恨无缘》,有的评价王熙凤《做个女强人真难》,有的评价晴雯《一根不屈服的草根》……从这一份份富有个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是个性化作业实践赋予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的可能与创造力,正是这种良好的作业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与感受。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创新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尽可能的节省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在“教学做合一”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丰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发展。
生活本来就是幸福美好的,学习本来就是轻松愉快的,作业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作业变成沉重的负担,把学习变成无奈的煎熬,把生活变成痛苦的炼狱。而应该把沉重的“负担”变成能量十足的“助推器”,把求知的煎熬变为愉悦的享受,把痛苦的“炼狱”变成快乐的“天堂”。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学习道路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最新版(p-12).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