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者的评价法导入设计

2019-09-26 12:27李长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商隐诗人诗歌

李长阳

一、诗人自白:照见作者主体意志

自我评价是古诗作者主体意志的再现,是了解作者其人的第一手资料。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这两句是作者人生志向的真实流露。李商隐和唐代的其他诗人一样,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安于平凡消极的生活状态。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录入的李商隐诗歌多数是他的《无题》一类,这就导致学生在刻板印象中认为李商隐是一个沉溺于个人情感的诗人。诗人的形象被扁平化,学生对诗人形象的单一认知,相应地会造成他们对诗歌内涵的片面理解。因此,自我评价是了解古代诗歌作者的第一见证。李商隐是在政治上颇有抱负而命途多舛的诗人,从少年时期,他就怀有远大的志向,他曾作《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从他的这首早年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青云之志。此诗以初出林的嫩笋自喻,既抒发了凌云之志,也表露了对政治上遭受摧抑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忧虑,最后一句用反问的语气,在明确自己志向的同时又怀有忧虞。以后在政坛上屡遭挫折,却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事业。《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两句内心独白意谓盼望自己做出扭转乾坤的大事业之后深入扁舟,在白发苍苍的暮年归隐江湖。李商隐渴望肃清山河的伟大抱负并未泯灭于晚唐腐化的社会现实,反而进一步激射出了积极人生态度的光辉。

二、时人评价:客见作者生平历历

由于时代环境相同,并且有些同时代人还和作者有密切交集,因此他们对作者作出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真实的。在李商隐逝世后,他的好友崔珏曾作《哭李商隐》,其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对李商隐的终身坎坷作出了总结性的评价。首先肯定了他的才分之高,而加上“虚负”二字,则透露出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公正。其次说他一生的抱负不曾泯灭,我们可知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坚定志向,又说“未曾开”,则流露出了对其生不逢时的惋惜。从这短短两句的身后评语中,我们可以纵览李商隐的生平坎坷,客见诗人的历历生平。在对作者人生基调的大致了解中,学生在具体的古代诗歌学习中可以联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但是在与此不远的后晋成书的《旧唐书》中,却记载其人:“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之所有会对其有这样的历史评价,是因为李商隐的一生大体上与唐后期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同时。两党的最初形成,可能与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有关,但后来在长期激烈纷争中,各自的成员都趋于复杂化,双方都既有人出身科举,也有人出身士族。从思想政治倾向上看,同一集团的成员也不一致。因此无论对牛党或李党,都不宜笼统地全盘肯定或否定,而应根据各个人物的具体政治实践和两党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政治表现,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李商隐自幼丧父,生活困顿却不废学业,十六岁即以文章闻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知遇,对其培植扶持。然而科场不公加上官场污浊,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加上后来他和李党王氏之女恩爱情笃,同时给仕途带来了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与双方的关系难以割舍,也同时受到来自双方的排挤和诋毁。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的罗网,致使他“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李商隐处于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但他一直在顽强抗争,他的感人肺腑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正人君子,絕非是趋炎附势的轻薄之流。

三、历史评价:评判诗歌得失之处

后人对前代诗人作品的评价往往各持己见,这是因为有些诗人的诗歌作品兼具得失之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引据历史上后人对前代诗人作品的具体评价,来体认其作品风格。引据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评价,以这种历史大跨度的评价纵向阅览,有助于学生对某个诗人的诗歌风格、得失之处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中学阶段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往往会选入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这种历史大跨度的纵向阅览法则,能够起到帮助学生预习、复习该诗人被录入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历史纵向的深入解读,真正让学生读懂古代诗歌。以李商隐为例,在诗歌史上,可以说是诗歌作品的评价争议比较大的一位典型诗人。他的诗歌有其独到的开创之举,却同时也有着被后人诟病的诗歌特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面对这样的诗人及其诗歌作品,我们可以采用纵览历史大跨度中不同时期评论者对其作品的具体评价,来具体认他的诗歌风格和得失之处。

宋代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载:“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李商隐诗歌成就的评价之高,对于这句评语的解读,应从杜甫诗歌的开创之功着手,杜甫能够成为唐诗的集大成者主要在于两个伟大的创举:“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和“浑融无迹”。而李商隐的诗歌特点恰恰亦印证了这两个方面:一、“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主要体现在他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朦胧多义的诗歌风貌,从诗史的演进角度看,他继承了晚唐诗歌趋向于表现心灵的创作倾向,从他的抒情诗中,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他将多种内心体验幻化为朦胧多义的诗歌意象,如《锦瑟》等。二、“浑融无迹”:这主要体现在他凄艳浑融的诗风。晚唐乱世哀音以及由此生发来的颓靡的审美风向,影响了他对哀感顽艳的诗美的追求,情场与官场的失意所带来的种种苦闷忧思,无一不加深着凄艳浑融的诗风印证,如《无题》等。

而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绝句》载:“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代王世贞《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亦有:“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在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论诗中都对李商隐的诗歌作品的难以解读有过嘲讽,他们认为这是李商隐诗歌的失处,究其具体原因,在于李商隐诗歌的两个独特方面:一、在诗歌多义性基础上造成的多角度解读特征,多义性主要在于他幻化自内心体验的朦胧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如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等,这些意向是他内心图像的转化,人生种种的不幸凝结成了一种绵邈的情绪,如《燕台四首》。二、大量用典及独特的用典方式,李商隐不同于其他诗人,更倾向于借用典故的情感印象,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由原典表达的人生如梦的感慨过渡为朦胧的怅惘之情。李诗这两方面的创作特征的确是造成诗义难解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亦是李商隐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独特之处。

四、结语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部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而作者是深度切入诗歌文本的肯綮,对作者其人及其世的了解,无疑能够对诗歌文本进行二度解读,挖掘出诗歌的深层思想内涵。在比较常见的几种作者导入设计方法中,评价法更为适合古代诗歌作者的导入设计。本文以李商隐为例,通过诗人自白、时人评价、历史评价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价法,分别从历史纵深关联和主客横向比较中对作者其人、其世、其诗进行了深层解读,以这种评价法设计作者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关联起所学的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作品,而且能够令学生真正掌握该诗人的诗歌整体风格和深层内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卢金明.语文课程设计教学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7.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李商隐诗人诗歌
嘲桃
石榴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