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一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粤北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教深度融合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教深度融合涉及政校行企湾五方,各方利益诉求不相同,要实现协同联动,同时激发五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粤北高职院校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采取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化地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粤北地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8-0032-05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标指引下,广东省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粤北地区虽未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但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必将担负起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产教融合”;到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制度安排。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优势和资源,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实现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1]。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产教深度融合”。从产教融合到产教深度融合提法的转变,充分说明国家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视。
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研究粤北高职院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进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产教深度融合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11个城市,分别是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土地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人口有6600多万,是中国最繁榮富庶的区域之一,囊括了中国五大城市中的三个、六大“制造业王国”中的两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三,仅在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之后,2017年GDP为1.58万亿美元(10.0594万亿人民币),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大湾区将是高科技公司、热门创业公司、顶级制造业企业和一流大学的聚集区。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要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关键。《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包含公办本科高校42所,公办高职院校47所,高等教育聚集优势明显,尤其是高职院校数量更是占据广东省高校总数的半数之多。根据规划,大湾区未来将重点攻克量子技术、新一代网络和通讯、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随之而来,也必将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根据《广东科技报》统计,2018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有426 个专业,覆盖 19 个专业大类,其中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规模明显扩大,而这些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大部分集中于珠三角高职院校[2]。可见,珠三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早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调整,走在同类院校前面。粤北高职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底子薄、发展滞后,软硬件条件都很难与珠三角高职院校媲美,要参与大湾区建设就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量庞大,且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但周边地区,如粤北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专业等方式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当然,粤北高职院校要承接产业转移,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必须依托产教深度融合,以产促教,以教促产,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粤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粤北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得教育部认可,并荣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但粤北高职院校地处贫困山区,教育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弱、优质企业资源较少,产教融合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从部门设置看,粤北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设置独立的产教融合部门,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虽然设置了校企合作和招生就业办公室(独立二级部门),但校企合作和招生就业合署办公,难免造成精力分散,无暇同时兼顾的问题。另外,产教融合部门不独立,就没有足够的自主权,自然无法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的深度对接。从产教融合形式看,虽然目前与院校签订协议的企业较多,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近500家校企合作单位,但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从体制机制看,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常常需要妥协,而企业利益又得不到保障,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机制和模式还没有形成。
(二)产教双方对接困难
从专业设置看,存在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专业设置脱离产业;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无法实现产业精准对接,失去自身特色;专业往往只对接产业的某个环节,无法对接“生产、销售、维修、服务”整个产业链条,专业对接深度不够。从师资队伍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及企业技术骨干等又因为时间、薪酬、稳定性等原因,无法满足学校正常教学需求,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取得不错成效,但短期内仍然很难解决教师队伍欠缺实践经验的问题,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很难实现有效对接。从课程设置看,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脱节,存在因人设课和闭门设课的问题,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毕业生无法实现“毕业即就业”,实际人才培养情况与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从学生实习看,虽然很多企业都参与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但普遍对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出于成本考虑,企业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承担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实习效果也不理想。从人才培养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地方实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渴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短缺,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又很难达到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实际需求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对接。
三、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在国家深化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如火如荼的建设背景下,2019年,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主动“入珠融湾”战略,要求对接大湾区建设,实现打造创新高地的目标;韶关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粤北高职院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教融合实现路径,提高产教融合工作效率,达到产教融合最佳效果,已经成为粤北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顶层设计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意见,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等统筹协调和总体谋划。一是粤北高职院校应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性政策和法律体系。高职院校应积极行动,打通产教融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定位、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高职院校应根据文件要求,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指导意见,甚至可以通过地方人大等权力部门,协助出台地方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教融合各方的權、责、利,以便更好引导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二是粤北高职院校应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粤北高职院校应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主动融入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主动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各类人员培训等。三是粤北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北高职院校应将产教融合作为粤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助力地方实现错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大湾区对产业转移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致力于打造粤北高职教育高地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从高职院校、地方政府、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层面综合考量,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做好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总体布局。
(二)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提高企业的参与性,突出企业的重要作用。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目的就是引导更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和深化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要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和企业必须要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根据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3],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成败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决策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或接受企业的约束。尤其是粤北地区,在企业质量不高和数量有限的前提下,更要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合理利益述求,以达到校企双方产教融合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是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高职院校可通过购买服务或委托管理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办学,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定期督查,对试点成效显著的项目积极推广,对试点工作无进展、无起色的项目取消试点,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二是探索“引企入校”改革。粤北高职院校在现有产教融合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德国“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感受学校和企业两种文化氛围,拓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企业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粤北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协助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应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应积极谋划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破除企业发展难点与高职院校课题“研点”“两张皮”现象。
四是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粤北高职院校不仅要立足本地开展产教融合,更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实际,培养适应大湾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建设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食品生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优势专业,打造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家政服务与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等特色专业,停办定位不够清晰的材料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等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向大湾区企业靠拢,加速服务“入珠融湾”战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获得优秀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深化地方高职教育改革
一要加强与地方行业协会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让地方行业协会全程参与高职教育改革。通过地方行业协会,密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相关职业领域定位提供决策信息,在专业设置环节助力高职教育改革。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与清远市物流协会、清远市农协会、清远市旅游协会等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革。鼓励行业协会推荐地方优秀企业、行业领域优秀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人才培训及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环节助力高职教育改革。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行业协会主持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由企业和学校承担技能培训,实施教考分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4]。
二要完善地方产教融合合作机制。产教深度融合,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全程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建设、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必须设计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实践环节,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构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三要形成多元复合师资结构。推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从理论型向实践型发展、从专职化向兼职化发展,从终身制向聘用制发展。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均设置“专业带头人”制度,学校鼓励专业带头人在行业协会中担任职务,促其成为行业领域技术人员。组建若干“教师工作室”团队,推动教师教研工作常态化发展,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从政策导向、经费支持等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进行技术研发等,以真正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学校推动专业教研室与协会企业成立合作工作室,学校专业团队参与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行业协会平台,对企业进行辐射服务。行业协会推荐有技术多经验的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构建“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讲实践,通过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对接。
(四)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平台
粤北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施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战略,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升级,开展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应用文科、国际合作等不同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推动高职教育逐步从“办学校”到“办平台”过渡。
一是校企互融互通,协同进行高职教育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研发实际,真正实现把学生從“学校人”培养成“企业人”。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经验,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管理流程转换到学校的教学课程中去,让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同时与院校分享企业在专业、产品、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帮助院校进行教育模式改革,共同寻求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切入点。
二是校企共建实验实训中心,共同进行运营及课程开发。比如: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做法,通过与数码大方合作,建设数字化实训教学环境,打造互动式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体验中心,保持与现代化企业相一致的发展步调和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对实践创新的兴趣,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是建立互联网+职业教育与培训平台。一方面,可以将传统师生关系向网络关系转移,在传统课堂之外,通过网络互动增加实际操作课程项目,让学生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完成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培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教育完成企业人员所需的培训课程,为企业人员培训提供定制、虚拟、便捷、多样的服务方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成本,在协助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拓展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内涵。
四是组建职教集团等社会组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清远市职业教育集团,自2013年以来,建立了以当地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14个政府职能部门、8个县(市、区)政府,以及多所职业院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实现了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招生入学、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力求把学校、行业、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打造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五是畅通融合渠道,搭建“政校行企湾”五方联动对接平台。粤北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对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对接行业和企业,行业和企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方联动平台。地方政府给予高职院校和企业政策引导和财税扶持,企业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调整自身发展战略,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粤北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提高粤北高职院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的响应度和融合度。
参 考 文 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10-12.
[2]冯海波. 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重点产业[N].广东科技报,2019-04-05(14).
[3]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现状与展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8-22.
[4]孔原.基于校协合作的高职产教融合机制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144-145.
Research on Realization Path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in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un Fangyi
Abstract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ve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orthern Guangdong. And the issue of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volves the five parties.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re not the same. How to coordinate the linkage and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five partie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orth Guangdong must adopt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North Guangd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alization paths
Author Sun Fangui, lecturer of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