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019-09-26 04:57□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养惩罚

□姚 鑫 张 娟 杨 林

“家庭教养方式”综合各家观点来看,指由父母的教育行为、教养观念和对子女的情感要求在抚养子女的方法上的综合体现,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假设:第一,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其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第三,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

一、研究设计及程序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内江师范学院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160名在读大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86.8%,其中男生55名,女生84名;生源地为农村89人,生源地为城市50人;独生子女59人,非独生子女80人。

(二)研究工具。

1.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本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德国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编制,我国学者张建新翻译[1],由王才康等人(2000)修订,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其内部一致性系数0.87,重测信度0.83,折半信度0.82,证明中文版GSES已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该量表共有10个题目,采取四级评分,“完全正确”4分,“多数正确”记3分,“有点正确”记2分,“完全不正确”记1分。得分越高,则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是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3]。中文版的EMBU量表由岳冬梅等人于1993年修订,共包括66个条目、五个母亲教养方式因子、六个父亲教养方式因子[4]。题目评分为:“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在某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表现在该因子上的行为越多。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等的研究表明,修订后的中文版EMBU量表,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群体[5]。

(三)施测方法。问卷发放对象是内江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选取160名被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人,于同一实验室施测,指导语相同,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

(四)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上进行差异检验;对家庭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对家庭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总体差异明显。极大值35,极小值16,均值为26.20,标准差为3.14。

表1 自我效能感现状统计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对被试在自我效能感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三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男性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性;来自城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生源地”上的研究结果与以往国内大多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张译允[6]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家庭逐渐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的体现。性别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生理结构所致,男性普遍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对环境及自我认识和评估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主要区别在于获得父母的关注,独生子普遍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父母对其教育更加全面,其较易培养出更高的心理素质及适应能力,以至于面对挫折更加乐观和积极。

表2 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t检验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以下同

(二)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通过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显著相关,其中“父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父母对大学生的惩罚严厉倾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对大学生的偏爱倾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父母对子女偏爱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给予子女关注和理解的程度,积极肯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较高的自信水平更容易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严厉的惩罚教育方式是消极的,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肯定与表扬,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态度,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卑不良情绪。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可能让子女学习和模仿,变得具有攻击性,使子女表现出神经质,形成不良的个性。

2.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以家庭教养方式的11个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4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且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效应显著(P<0.05)。其中,“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惩罚严厉”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4%的变异;“父亲偏爱被试”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7.5%的变异;“母亲惩罚严厉”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16.9%的变异;“母亲偏爱被试”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24.1%的变异。

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对自我的评价十分重要,父母作为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影响程度可想而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充满严厉的惩罚,易形成否定的自我评价,反之如果父母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理解,易形成肯定的自我评价,养成较高的自信水平。

表3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三、对策与建议

(一)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采用良好而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子女的成长,多倾听子女的声音,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要,并以此作出相应的教养方式的调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大学生明确学业和人生目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完成学业、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就业方向等,且都离不开对清楚的自我认识。而清楚的自我认识和准确的环境评估,正是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大学生在完成大学的主要任务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对事物的一套完整的认知和评估体系,这套体系的技巧帮助大学生增强自尊自信,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并能根据外部环境要求不断修正自我认识。

(三)学校增加实践教学,提高成功体验。成功的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尽可能在实践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减少自卑情绪,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有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又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体验,不断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教养惩罚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教养方程式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惩罚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真正的惩罚等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