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19-09-25 05:07焦敏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院校

焦敏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高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心理育人”环节,强调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育心和育体相结合、育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可见“心理育人”已在新时代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成为高校育人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国家“心理育人”内容的充实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作为分析样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心理变化激烈等共同特征,还具有其特殊性,即:以女生为主,占比达95%左右;年龄跨度大,生源包括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职业定位单一,毕业后大多从事幼教工作;贫困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农村学生占比高。

(一)自我意识强烈,自卑心理普遍,心理问题多元

由于高职学前专业保留着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的培养体制,使学前专业学生年龄处于15岁-22岁间,此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明显,一方面“理想我”,即自己塑造所期望的自我形象,受国家、社会、学校的影响,需要完善;另一方面“现实我”,即个人实践所形成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容易形成虚荣、攀比的心理,“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矛盾,极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落差,形成自我认识上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曾经历过被教师忽视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卑心理较普遍。因此,高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常常是自卑与自信共存、情绪与情感多变、个性与社会性冲突不断。这种多元的心理矛盾状态,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情绪情感丰富,性别环境单一,人际困扰突出

由于学前专业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常表现出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特征,即真实、活泼、有生机、主观性强、情绪多变,具有情绪的传染性和冲动性。目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多为女性,性别环境相对单一,难以形成互补的性别优势,也减少了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与异性接触与互动的机会。在以女生为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由于女性人格特质的敏感性和生活中的随意性,使一些人际问题的处理更为复杂,也使学生的相处更加随性和不拘小节,这种特殊状态,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困扰比较突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一专多能教育,社会期待较高,学业压力较大

一方面基于职业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好各门基础文化课,掌握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学习教育理论,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前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普遍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自主学习能力欠佳,使他们对艺体技能更感兴趣,对文化与教育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学习压力偏大。高职学生在学业表现及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与社会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要求较高的差异,加重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与心理负担,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正视学生心理特点,在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中育心育德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其“本土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德育薄弱、重知轻行、重成绩轻心理等,因此,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读经典·增气质”就是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的诵读活动。经典的选择既包括唐诗宋词,也包括《大学》《中庸》中的“金句”,还包括先贤们的语录,如用“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诚意;欲诚意,先致知;致知格物”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满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用“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用“修身养性,穷达通透”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启发学生注重修养与德行;用“吾日三省吾身”启发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等。在阅读-理解、阅读-践行、阅读-传承的活动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知识有机融合,诵读活动与提升气质有机结合。这样的融合,使育心成为育德的展现,更使育德的外显更加明确。

(二)形成健康校园环境,在创设环境与心理健康活动的有机结合中育心育格(性格)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外显因素,不仅反映高校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学校的办学风格,并向学生传递着价值观与美感。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加大校园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建设力度。在构建校园环境时,强调整洁温馨、民主和谐、充满爱心,使学生在感受环境变化的同时,参与创造。如:将美学讲座与最美环境创设结合,将普及性心理活动与专门性教育活动结合,形成的最美寝室评选、“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漫画展、愛心·善行传递活动等,不仅聚焦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帮助学生形成了关爱自我、关心同伴的校园环境。确实,巧妙运用环境育人的功能,紧紧把脉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育心”与“育格”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育心”中“育格”,在“育格”中浸润心灵。

(三)构建心理工作机制,在“全员育心”的教育联动中育心育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构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体、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育心”联动模式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以解决学生问题,也可关注教师问题,并使育心与育群有机联系。为此,学校发起了“一获双进”活动,即:鼓励青年教师获取心理咨询师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既进班会又进课堂。构建“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从机制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根本,它从教师单向教育,过渡到朋辈心理互助式的双向影响,使关爱与援助、乐观与向上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性格,逐渐成为学生心理的主旋律。

(四)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信念,在教育情怀浸润中育心育职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信念作为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之一,对职业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社会要求与学生职业认同上的不对等状况,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信念,在教育浸润中育心与育职就成为重点。我们形成了育心与育职相结合的活动系列:用校史激发学生投身幼教的激情;用优秀毕业生事迹激励学生成就意识;用教育故事延展学生对幼教历程的认知;用见习、实习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用课程改革促使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用活动渗透形成全方位教育格局。

(作者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