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承载着国家关切和教育期盼,支撑着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影响着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枝江市职教中心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聚焦四大服务,在提高办学水平、创新办学思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落细落实,特别是在聚焦“服务用工”、支持新兴产业上成效显著。
学校提出了“专业对接产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把学校办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发展策略,坚定“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道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了实质性突破。
把企业引进来,变实训为实战。学校拿出场地与设备,让企业进校园。与杭州万色城电子商务集团、市农合联等合作,共建电商实训基地,提升实战能力,“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达3200万元。引进修理厂和驾校,形成汽车驾驶、维修综合实训基地,选派汽修专业学生到车间拜师学艺,突破现代学徒制瓶颈。与塞伯睿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与天姿彩妆合作共建“美瞳、美妆、美甲”实训室,开展技能培训,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把课堂搬出去,变作品为产品。学校与宜昌铭慧公司合作,在百里洲共建50亩校外“芦笋种植”实训基地,实施“产业扶贫”。与市教育局合作,共建仙女幼儿园。向市政府争取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工程7000余平方米厂房一栋,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主营激光加工、食品加工、工业机器人组装、电子信息产业园企业岗前培训。
让教师沉下去,变老师为师傅。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校企合作一区五园网络管理”,形成“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的纵向管理体系。利用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开展专业契合度调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力争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做好跟踪服务,实现教师一竿子插到底、情况一篓子带上来、问题一揽子解决好。
学校先后与市农合联、奥美、百康、三宁等企业组建天雨电商班、奥美双元高级管理班、百康驻厂包线班、三宁电气高级技工班,深度推进“冠名办班”,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育人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关口”前移。
融通课程体系,变“学的”就是“要用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工学交替时间服从于课程模块安排,变一次交替为多次轮转,专业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工作化、工作课程化”要求,变学科体系为工作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学生作品与产品统一,教师和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教室和车间统一”。
企业文化进班级,变“偶尔见”为“天天见”。学校推行3Q7S企业化管理模式,班级模拟车间管理方式,教室布置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与学风、班风融合。让企业文化新观念弥漫在班级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提前认同企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一头热”为“两头热”。校企双方实施 “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育人、老师师傅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每年给予冠名班15%-20%比例的学生1200元奖学金,同时承担大专6080元的学历提升费用,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后服务两年的用工合同。
近几年,枝江“资智回枝”活动引发链式效应,枝江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枝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4+2”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开创“华鑫模式”,助力招商项目落地。为推进全市“双招双引”工作,加速推动新兴产业的落地开花,从2017年开始,学校探索出人才培养“华鑫模式”,即将实习学生送到企业总厂跟岗实习,学成后返枝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实现以“老”带“新”,为企业开工投产奠定人力基础。
强化“留职稳岗”,明确“三率”标杆。学校变“外向输出型”的跟岗实习为“就地安置型”,要求本地企业实习安置率100%,留职稳岗率98%以上,本地就业率50%(升学除外)以上。2018年为枝江电子信息产业园5家企业、奥美输送实习生22批、1300余人次。
实施“外联外引”,充实人力资源。学校建立毕业生去向管理台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毕业生QQ群或微信群,及时推送枝江产业发展形势、企业招工信息,动员异地就业学生返乡就业。联合人力资源公司,主动邀请周边兄弟学校到枝江实地考察,全力争取实习生向枝江集聚,以期形成人才流入洼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责任”。
依托部门联动,共享培训资源。2016年,市政府召开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会,明确要求将全市职业培训资源归口到市职教中心。学校具备国家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宜昌市产业工人培训基地、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宜昌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枝江市就业培训基地等7大培訓资质。学校和市总工会、人社、农业农村、应急管理、退役军人、水湖、教育、农合联等部门合作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就业技能、安全生产、职业资格鉴定、退役士兵、移民、新型职业农民、保育员等8大培训项目,项目整合率达80%以上。2018年12月,宜昌市总工会授予学校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
创新培训模式,方便培训学员。学校实施了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周末培训、夜校培训、滚动培训等6种培训形式,采取了校内整班培训与校企联合培训相结合、进校培训与送训上门相结合、学校理论培训与企业操作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通识培训相结合、培训与生产相结合、全日制培训与弹性制“零存整取”培训相结合等“六结合”培训方式。
坚持质量为本,壮大培训规模。每年利用“春风行动”加强培训宣传力度,建立“金蓝培训”微信公众号。学校把“十二项”个性化服务纳入培训中心考核范畴,取消目标考核与经济效益挂钩,转成兑现社会效益承诺,不断强化培训红线意识、规范意识。通过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严把质量关口,推动培训效益整体提升。近3年来,累计培训各类实用技能人才1.9万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近500人。培训规模从2013年的1349人发展到2018年的7275人,培训人数增长4.39倍。
(作者单位: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