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于喆 郑腾飞
2019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3.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6%;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全部投资快4.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反映新动能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活力较强、增长较快、支撑作用提升的发展态势,为“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半年的总体平稳增长态势,难掩“大而不强” “快而不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还面临着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体制机制性障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而导致高技术产业的需求侧疲软、供给侧不力。为深入了解制約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呼声,提出有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我们先后实地调研了北京、湖南、陕西、湖北、重庆、广东等省市。
(一)出口管制之痛影响技术供给
随着美国经贸政策的变化,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大;其中,出口管制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本土企业将更难通过投资并购、技术转让合作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成本提升之苦加剧经营压力
受中美经贸关系影响,为提升企业供应链的弹性,化解断供可能带来的风险,对关键进口产品的提前大量备货,以及因受关税增加的影响带来的采购成本上涨和财务成本提升,加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
此外,调研时,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价格合适的资金支持。传统信贷体系难以有效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原因在于,具有技术实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前期研发过程中很难做到经营收入覆盖贷款本息这一要求;而且,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即使可以获得贷款,也往往需要支付更多的经营交易费用;此外,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率往往又要高于银行承兑汇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率通常会高达10%。
(三)技术脱钩之忧增加不确定性
当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互相依赖,客观上大大增加了技术脱钩的难度和成本;特别是,中美之间在价值链上的广泛协同合作也降低了技术脱钩的潜在可能性。但是,一方面,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带来更多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随着不同系统间安全、隐私、内容、监管和基础设施的规则和标准差异不断扩大,以及各种新兴技术领导力的广泛竞争,导致技术监管日趋严格并分化,其结果就是,底层技术的不兼容日趋突出。因而,调研中,无论是国内高技术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对技术脱钩的风险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表示,技术脱钩的风险增加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负面冲击会更加严峻。具体而言,就是技术脱钩的风险已经明显影响到市场主体对市场机会的判断,而市场机会的判断直接影响研发、生产交付以及企业整个资源链的资源投入、影响机会项目利润、企业整体利润及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体制机制之殇阻碍创新发展
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在航空领域,低空开放存在飞行任务审批繁琐等问题,削弱了通用航空高效、便捷的发展优势,抑制了通用航空飞机的消费需求;适航认证能力欠缺的问题,导致取证成本高、时间长、难度大,制约了民用航空装备产品进入民用航空市场。在航天领域,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射场地主要依托于军方所属发射场的现象,由此导致发射办理程序复杂、办理环节多、发生成本高等问题,与美国对商业航天发射给予补贴相比,不利于我国商业航天竞争力的提升。在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的无人驾驶方面,按照目前法律规定,无人驾驶并未被赋予道路通行权,尽管《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等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为无人驾驶上路开了绿灯,但是,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主体认定、隐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配套措施方面还无法适应无人驾驶的创新发展需求。
此外,在跨界融合领域,往往还会面临更多现实困难如何调整现有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发展中新业务、新模式的要求,需要在下一步的政策实践中仔细思考。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虽然我们在促进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但是时代背景与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我们不能“以今之是,论昨之非”,因为时代的演变牵引着环境的变动,并为我们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破解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举措,必须要以今日之问题为逻辑起点,要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逻辑终点,最终通过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构建逻辑闭环。为此,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突出制度体系建设,才能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才是真正实现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我国高技术产业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原则,认清使命任务和严峻挑战,通过有效提升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寻找替代解决方案等措施,正确把握努力的方向,抵御供应链断裂风险。然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会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如果没有合适的创新治理和政策结构,将无法有效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同时还会放大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新视野、新观念、新思维,需要重塑发展理念和调整发展实践,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全方位考虑,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排除创新发展实践中的各类障碍。
具体而言:一是创新技术研发组织模式,构建以技术积累与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为内核的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应将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置于高效创新型价值链的中心,围绕其独特的技能和能力,以市场化方式组织整合并辅以政府政策支持,构建包括供应商、合同制造商、经销商、物流商和行业专家等行业内外部合作伙伴在内的、基于技术能力的产业合作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开发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全新的需求洞察,并通过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以创造出客户价值,从而将平台能力转化为合作伙伴效益的增加,最终形成平台的独一无二优势并建立起协调众多合作伙伴的生态体系。二是进一步推动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通过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等举措,积极构建围绕自身的生态圈,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创新的整体突破,逐步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和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实现核心关键产品从“不可用”到“基本可用”再到“基本好用”“领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最终形成基于核心关键产品的行业生态优势。三是通过建立和培育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賴,特别是对美国相关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同时,要充分比较自主可控与行业最优之间的差距,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建立“战略同盟”,逐步实现自主可控方案的优化。
(二)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外向度依存很高,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角度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发展不切实际,应继续秉承开放包容态度,加强与发达国家以及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建立一个长远的、透明的、互惠的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更具建设性、稳定性、灵活性、互通性和协调性的合作秩序,以应对高技术发展中难以预见的复杂性,以及来自高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效提升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地位、影响力和应变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安全和繁荣。
具体而言:在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只有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面对面沟通,借助他国智力和创新实力并在尊重他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球分工协作提升创新能力,并让相关国家都能在共同发展中合作共赢,才能获得国际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和信任。同时,只有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竞争中,力争成为产业链的上游乃至规则的制定者,新兴领域发展的安全性就会得到提高,才能有效提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通过开放合作,还可以有效分摊新兴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巨额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自主可控。为此,要不断拓展现有双边、多边对话机制,丰富和深化中英、中欧、中俄、中法、中瑞、中以的创新对话机制,根据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落实双(多)边重要共识和承诺,谋划建立双(多)边“创新基金”,支持双(多)边技术创新与成果的国际转移转化合作,完善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政府间科技合作布局。
(三)进一步突出制度体系建设
要最大程度凝聚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正视挑战、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以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突破,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要紧密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利益协调不均衡、运行机制不完善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要考虑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异质性主体的不同价值理念、利益等因素,“随时随刻倾听各方呼声、回应各方期待,保障各方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继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制约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
具体而言:一是要从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厘清各方关切的问题,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做好政府层面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开展制度建设,重点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核心原则是要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生态,要坚持“少即是多”“负面清单”,即要对创新发展采取“允许试、看趋势”的态度。二是要通过研究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和管理实践中与产业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逐步取消、修改或完善落实不到位、效果不佳和不符合、不适应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优势要求的旧政策,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更多通过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完善相关配套举措,提升政策协调性。按照“凡是负面清单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去做、去试”的原则,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法律法规的修订和管理实践的完善,以及相关商业模式和技术的认可与推广,为产业的创新发展预留空间。同时,在突出政策连贯性的基础上,加速有利于激活动力、提升能力的新政策制定,并通过提供基于数据支撑的详细配套行动方案以确保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让相关利益群体从新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加快形成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必须强化金融支持产业创新的功能,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从根本上化解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模式的资金可得性问题,通过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重构微观经济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要平衡好鼓励金融创新与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新风险之间的关系。
(四)进一步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后发者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后发劣势很难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获得快速发展,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引领,通过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生态,才能实现在保证稳定性、可靠性前提下的功能和实用性提升。正所谓“如果想快点走,一个人走,但如果想走很远,就要跟大家一起。”为此,政府部门无论是从大国竞争还是从安全可控的角度,都应加强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和全局统筹并主动作为,积极构建一个富有弹性、包容性、持续性的国内产业合作生态系统。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善于算长远账、大局账,通过推动相关技术原理、工艺经验、行业知识和政府、商业界、开源渠道数据的“泛接入”,以及为各方提供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增值等“泛服务”,构建满足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统一、高效、开放云平台,打造利益相关者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市场主体形成资源快速集聚的生态型社区提供技术逻辑和条件保障,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及生产配置优化,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崇尚并奖励协同合作的基础架构,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培育“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专业化运作”的全链条、全方位服务新模式,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合作”的转变,提升创新效率和绩效,从而最大化实现协同合作的价值;同时,一定要制定长远规划和具体方案,要建立共生分享的模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培育国内相关配套企业,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此外,要加强高技术产业基础能力的识别和评估。要以相关行业领域的产业链、生态圈为主线,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仔细梳理产业链上下游每一环节、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者,汇集和整理有关行业需求、重大成果、特色资源、重要主体和科技政策等领域信息,梳理影响行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清单、配套缺项清单和重大问题清单,以便厘清行业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和其相互关系,清晰把握我国在相关高技术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优势、明显短板和关键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