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019-09-25 06:54孙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赵州桥自然段课文

孙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全文结构;了解中心句、过渡句在段落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全段的关系并尝试仿写。

2.细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特点;知道赵州桥举世闻名的原因,感受古代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交流信息,提出疑问

课始,在导入生字词复习后,我直接出示“请大家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获得了哪些新讯息?圈出来。对这些讯息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文章旁边”,请学生汇报。

一个问题下去,大部分学生举手。一个扎马尾辫的女生回答:“我知道了赵州桥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还知道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安济桥。”一个胖胖的男生说:“我知道了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而且名气大,世界闻名!”别的学生忙说“对、对”。我相机小结、引导:“我们通过第1自然段知道了桥名、位置、设计者、年代久、名气大,那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七嘴八舌交流后,我梳理出了三个问题:

1.什么叫拱桥?2.这桥怎么能一千多年还不塌?3.一座石拱桥为什么能世界闻名?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让学生查字典看“拱”字的解释,并且在黑板上画下桥的样子,学生很快明白了。对于第二、三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这正是课文要告诉大家的,细读课文,全部学完后你一定有收获。

【教学意图: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多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在有效阅读批注后的交流中互通有无,也能生成新的疑问,这样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板块  研读内容,发现特点

我接着说:“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我们先看第2自然段,主要是写哪方面的特点呢?中心句是哪句?”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我知道,学生肯定会有分歧。果不其然,讨论了一会儿,一个穿黑衣服的男孩站起来:“讨论不下去了!我们俩说是‘雄伟,她们俩不同意,说后面几句跟‘雄伟不沾边。”说着指后边的女生。

“别慌,你们理解什么叫‘雄伟吗?”我抛出了这个必须要搞懂的词。

“知道知道,就是那种气势很足、很壮观的样子。”有学生喊。

“好,那你们看看第2自然段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有这些感觉?”我开始出示投影片了。

学生很快找到“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我用课件演示了“桥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嘴里还念念有词“五十多米、九米多、三十七米多……五十、九、三十七……”

一个机灵的女孩,突然举手说:“老师,老师,怎么都是数字啊?”我顺势:“对呀,你真善于观察,这是介绍事物的一种手法,叫列数字。”我随机在课题右下方板书了这三个字。然后又告诉学生五十米是我们操场从东到西的距离,九米多是教室从前到后的长度,三十七米多相当于从这栋楼的这头到那头。随着我的介绍、比画,学生“啊”声一片。我知道,数字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挂上了钩,已经在他们心里活起来了。同时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隋朝以及那时候的建筑水平,不少学生啧啧称赞:“这赵州桥真是大气!”

此时再引导学生朗读这几句话便水到渠成。从学生的声音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经对赵州桥的雄伟气势心领神会。

这时候我把焦点聚到了不少学生的疑问上:“那么,第2自然段中的后半段‘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不是写雄伟,那又是在写什么呢?”

学生有点迷糊了,有的说“设计是创举”,我追问“何为创举”,学生又答不出来。有的说“不容易被洪水冲垮”,有的干脆把最后一句读了一遍。

看来这里是一个难点。随着“创举”的解释,随着敞肩拱建筑图片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大洞加小洞是前人从未运用过的聪明办法。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后半段主要讲赵州桥的设计十分巧妙,既不容易被大水冲垮,又能节约建筑材料,多好啊!”我立刻板書“设计巧妙”,同时问:“加中心句,可以加什么?”学生马上会意,仿着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赵州桥的设计十分巧妙!”这时候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那这个坚固是怎么冒出来的啊?”他指着课文中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看你看,‘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不但坚固就是说上文,也就是第2自然段的啊。”

教学的高潮来了,我很看好这些学生的头脑,说:“你们讨论讨论吧。”

他们立刻热火朝天地四人一组讨论起来。同时我到各个小组巡视倾听。看到时机成熟,点拨了一句“正因为什么呢,所以什么呢”,学生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纷纷举手。一个学生直接说:“正因为赵州桥这种设计非常巧妙,洪水能穿过去,所以千百年来没被冲垮,坚固不倒;正因为这种设计,减少了石料,减轻了桥本身的重量,所以在没有桥墩支撑的情况下,还能一千多年不倒塌。”其他学生纷纷鼓掌。我适时在“设计巧妙”后板书“坚固”。

我也很兴奋,带领学生继续看课件中关于石拱桥建造中石道的奥秘。看完后再回过来问:“如果现在给第2自然段后半段加个中心句,你会怎么加?”

“赵州桥设计巧妙,非常坚固。”

“如果给第2自然段全段写个中心句呢?”

“赵州桥非常雄伟,而且设计巧妙、很坚固。”

“同学们,距离完美只有一步之遥了。”我用课件出示“不但……而且……”。

“赵州桥不但非常雄伟,而且设计巧妙、很坚固!”他们几乎是喊出来的。

【教学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抓两个问题,一个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中心句的发掘。这些都是中年级学生学习说明类文章的重点。列数字是这篇课文的特色,值得我们关注。当学生有所感悟又不能明确之时,我通过巧妙的语言排列,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秘密,效果比直接告知更胜一筹。另外,中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那么对于一段话中心意思的领会就是必须掌握的本领。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以后才能读懂文章、领会意思。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针对问题进行有效讨论,用加中心句的方法提炼出段落意思,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第三板块   学习句式,读写结合

小结了第2自然段的学习情况后,我引导学生看第3自然的第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上文写了坚固,下文第3自然段都是写美观的。”“对,这样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引起下文,我们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板书“承上启下(过渡)”几个字。

相比较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的学习就很轻松了。围绕“作者是怎么把‘美观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小组自学、探讨。

七八分钟后,小组长们汇总组内意见,上台汇报。

围绕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的图案,学生主要列举了三类。一是“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二是“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三是“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而且雕刻的水平高,“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同时他们还派组员上台演示“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引得下面一片笑声。不过这种肢体语言倒也很好地阐释了文字语言。

汇报结束后,我相机点拨:“其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解释说明啊。冒号后的文字就是在解释说明冒号前的文字。”

然后我从两个方面提升了一下:“这段话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你接着说,还可以说些什么,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图案?”“文中列出的图案只是大概的描述,没有具体刻画,你可以根据文字加以合理想象,把其中一种图案写具体,看谁写得美。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完成,写在自己本子上。限时十分钟。”

几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练笔。

我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投影出来,跟学生一起分享。

有的刻着一家三口,龙爸爸在前面腾云驾雾,龙妈妈在后面驮着小龙嘻嘻笑;有的刻着一群龙,大小胖瘦各具形态,似乎在参加一场比美大赛;还有的刻着孤零零一条龙,长长的胡子拖到地上,可能是龙王爷爷吧。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它们身体扭曲着,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龙眼睛突起,像个大灯笼,龙角耸起,更显厉害。它们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好像在说“这是哪里啊,怎么这么美啊,我要好好地看个够!”

【教学意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方法,也是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因为句式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我在学习后加强了片段的仿写,从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同时在仿写中促进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加强了方法的指导,逐步渗透“主抓一点写细致”的习作要求,从课堂效果看是非常可行的。】

第四板块  回归整体,综合提升

写话后,我带着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回顾全文,你觉得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主要是因为哪个特点?简要说说依据。”

静静地思考片刻后,班长站起来说:“我认为是设计巧妙很坚固,文中也说了,这是一个创举,只有创举才会世界闻名。大家都会的技术没有什么含金量。”

可能是班长平时很有威信,意见就这么一边倒了:“我也同意。因为雄伟的大桥很多,美观的大桥也很多,但不是人人都知道它们的。我看关键还是坚固方面,一千多年都没倒啊,美国历史也没这么长。李春真厉害!”

“不仅仅是李春,当时是一批能工巧匠。”我表示了肯定,然后又补充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现代化的机器,比如大吊车、机械手之类的,却能在那么长的河上架起完全没有桥墩的石桥,而且历经千年不倒,这一切源于什么?”我拍了拍脑袋,“这就是智慧啊!将来你们一定會明白,每一个经典建筑的背后必定有着超级绝伦的‘思的存在。技术是死的,人脑是活的!说到底,是智慧让赵州桥名垂千古。所以文章最后一段说——”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和学生一起读了起来。“结尾照应开头,由此可见全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我顺便把全文结构点了一下。

快下课了,我带领学生们美美地把全文有感情地诵读了一遍,力求突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然后布置课后背诵指定的第3自然段。因为有了写话环节,所以这一段学生背起来很轻松。

【教学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基于两点:一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从更高层面带领学生开阔思维,这也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功能。思考的魅力在于我们不能让课堂的结束变成句号,而应该是永远的问号和源源不断的省略号。激活学生自己的思考力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二是在精确教学后,必须再次回归文章的整体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韵味和魅力,最“本质”的语文素养,也尽在其中。课标一再强调“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讲解、语句片段的分析不是不可以的,但切不能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要形成整体的观照。】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赵州桥自然段课文
雄伟、坚固的赵州桥
秋天
赵州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历史悠久的赵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