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朱寿桐主编出版了《中国新文化百年史》丛书12卷,胡志毅撰写的《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为其中的一卷。
该著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民族国家和城市空间的双重视域,通过文化思潮、文化论争(包括理论和批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来阐释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时期、新世纪的百年中国戏剧文化(以话剧为主,涉及戏曲、歌剧和舞剧等)的发展和流变,着重从仪式、空间等角度分析了曹禺、老舍、焦菊隐、黄佐临、梅兰芳等戏剧家的创作、导演和表演,并对左翼戏剧、革命样板戏和先锋戏剧就不同的戏剧形式、思潮、流派进行文化研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百年的戏剧文化是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戏曲改良和新剧诞生几乎同时并进,“五四”前的有关新旧剧的争论,就是围绕着戏曲和新剧展开的。
到20世纪30年代,一方面是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尤其是梅兰芳的梅派和周信芳的麒派,成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另一方面,新命名的话剧则是在新浪漫主义和左翼运动中出现了一种现代性和革命性的倾向。同时话剧出现了像曹禺这样的经典剧作家,剧团也有像中国旅行剧团那样的职业剧团,舞剧则出现了黎锦晖的舞蹈和歌舞剧。
在抗战时期,话剧进入了黄金时期,因为战争使得话剧出现演剧的高潮,在大后方、解放区和孤岛—沦陷区,话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戏曲中的传统民族精神则成为古为今用的工具,像田汉等剧作家,在戏曲与话剧的领域同时施展才华。同时在解放区出现了戏曲的改革和新兴的秧歌剧和新歌剧。抗战结束后,国统区戏剧和解放区戏剧形成对立。这两支戏剧队伍在新中国成立后合流,成为一种“国家的仪式”,话剧进入了正规化和专业化的时期,戏曲也进入全面改革的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样板戏”成为一种全民狂欢,京剧、芭蕾舞剧成为舞台的中心,话剧则相对沉寂。新时期之后,戏曲出现了一种重演旧剧和新编历史剧的双重状态,话剧则出现了探索剧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戏剧进入低谷,先锋剧和小剧场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入新世纪后,戏剧逐渐复苏,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景观。在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等政策扶持和戏剧文化市场的驱动下,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舞台艺术进入了新的多元化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