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蒋柳雅,贾杰,3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市102206;2.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200040;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200040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及辅助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造成极大危害[1-3]。其生理病理机制是淋巴管道被破坏,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高蛋白液体聚积,血管内外渗透压改变,水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肿胀[4]。如果不及时消除肿胀,则会刺激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组织液中的脂肪、蛋白等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出现纤维肿胀。随着纤维化进展,淋巴管管壁及单向活瓣均会受损,淋巴管的收缩和泵功能减弱甚至衰竭,水肿难以恢复。探究有效治疗纤维肿的方法,阻止肿胀进一步恶化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生物电阻抗(bioelectrical spectroscopy,BIS)和臂围测量,观察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乳腺癌术后上肢纤维肿的疗效。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就诊的乳腺癌上肢纤维肿患者。取抽样误差δ=0.8,标准差σ=0.7,I类错误显著性水平α=0.05,Ⅱ类错误显著性水平β=0.10,并允许10%脱落率,最小样本量约60例,实际入组64例。
目前乳腺癌术后上肢纤维肿尚无明确诊断标准。本研究以符合国际淋巴水肿临床分期Ⅱ期肿胀者诊为上肢纤维肿,即上肢肢体肿胀休息后不会消退,组织开始纤维化,导致肢体变硬,Stemmer征阳性,pitting征消失。
纳入标准:①年龄30~65岁,初次、单侧乳腺癌;②TNM分期Ⅱ期或Ⅲ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③生命体征平稳,言语表达及认知能力正常;④重要脏器功能正常;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认知、情感障碍无法配合治疗;②存在其他导致上肢肿胀的疾病。
本研究已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向患者充分讲解本研究的可能受益及不良反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均接受徒手淋巴引流和低弹力绷带包扎,观察组在上肢发生纤维肿胀部位增加海绵垫加压。每周5次,共2周。所有操作由经过培训并考试通过的专科护士完成。
徒手淋巴引流由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操作。每次45~60 min,共8~10次,2~4周[5]。
低弹力绷带包扎时,患者坐位,用亲肤性乳液轻柔按摩患肢,滋润皮肤,并防止包扎中摩擦对皮肤的损伤。最里层为柔软的管状衬垫,用手指绷带包扎手指,保持掌心无绷带缠绕以方便活动;中间层为宽15 cm的软棉衬垫,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无张力环绕;最后进行压力绷带包扎。完整的包扎为患肢前臂共有5层绷带,上臂约3层[6]。
加压包扎在常规绷带包扎第1层后,在肿胀肢体纤维肿部位垫上碎海绵制成的压力垫,海绵垫面积与纤维肿胀区域一致,厚约1 cm。其余各层包扎流程同前。
分别在第1次治疗前(T1)、第2次治疗前(T2)、第3次治疗前(T3)、第6次治疗前(T4)、第10次治疗后24 h(T5),测量患者上肢BIS;于T1和T6时测量患者健侧和患侧定点臂围。记录每次随访情况,脱落病例剔除,对失访及退出研究的病例进行意向分析。
1.3.1 BIS
采用U400型L-Dex测量上肢淋巴水肿,其有效性已得到证实[7-9],并有中国健康女性基线数据[10]。相比症状体征问卷调查,BIS更易诊断淋巴水肿,发现隐匿性淋巴水肿[11-12]。
1.3.2 定点臂围测量
在 Czerniec等[13]、Randheer等[14]和 Lumachi等[15]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定点臂围测量装置,以尺骨茎突中点为0点,每10 cm为一点,共测量5个点的臂围。记录5个臂围中健患侧最大差值。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试验,无脱落与失访病例。
T2时,两组L-Dex均降低;T3时继续降低;T4时观察组出现上升趋势,对照组持续降低并低于观察组(P<0.05);T5时,两组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治疗后,两组患侧与健侧臂围差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所有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根据国际淋巴水肿分期标准,乳腺癌术后患肢纤维肿的出现,标志着淋巴水肿已达到临床分期Ⅱ期以上。此阶段上抬肢体时肿胀不会消退,肢体开始变硬;随着脂肪和纤维堆积,pitting征逐渐消失。此时需进行强化综合治疗才有可能缓解症状;如未得到有效治疗,脂肪沉积和组织纤维化不断加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并可能出现疣状增生,发展为橡皮肿;当发展为橡皮肿阶段时,强化的物理消肿治疗虽也可以缓解症状,但很难恢复到发病前状态,有时需要手术以减小严重肿大的肢体[16]。
压力疗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物理疗法,治疗效果显著[17]。压力疗法实施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弹力绷带包扎,要求使用均匀的压力包扎,肢体远端周径小的部分承受较大压力,肢体自远端到近端产生压力梯度;肢体活动时,肌肉收缩对抗绷带压力,能增加组织间隙压力,并对深部淋巴管和血管产生压力,加速淋巴和血液充盈和排空,从而把远端的液体逐步压送至近端,回流至胸导管并进入血循环[18]。包扎后,有骨性突出的部分承受压力最大,而骨性突出周围部位往往压力较小;在这些部位放置海绵垫,可以获得均匀压力。但均匀的压力包扎对局部肢体变硬的肢体纤维肿效果不佳。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Dex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臂围差值比较
本研究显示,在均匀低弹力绷带包扎的基础上,给予局部海绵垫加压,可提高对纤维肿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L-Dex出现波动,开始下降速度不断减慢,随后甚至出现上升趋势,然后再次快速下降;对照组L-Dex持续下降,下降幅度逐渐减小。臂围差值观察组更低。均匀包扎通过压力梯度促进液体回流;而局部海绵加压后,可使局部硬化的肢体变软,类似胶冻样的物质被挤压成液体[19];液体量升高引起L-Dex上升;纤维液化后再通过压力梯度回流。
综上所述,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纤维肿胀,包括降低液体积聚、改善皮肤质地、减小肢体围度、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观察远期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