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礼立
我是一名儿科大夫。
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到处是喜庆、祥和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十分愉悦,因为即将和家人一起回老家与爸妈团聚,这将是工作25年来,第一次和全家人一起过除夕。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一名重症患儿的妈妈找到我,恳求将她的孩子转到我负责的普通病房。这名患儿是一个25周的早产儿,患呼吸窘迫综合症,出生以后一直在重症监护室,住院8个月了,体重还只有4.3公斤,病情十分危重,被迫做了气管切开术。可以说,这个孩子就像一支风雨飘摇中的蜡烛,生命之火随时可能熄灭。
收还是不收?我陷入了沉思。收,将一个危重症的孩子转入普通病房,生存的希望极其渺茫,挑战太大。不收,孩子父母的请求让人无法回绝。我也是一个母亲,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患儿失去生命。
纠结万分,签字笔拿起又放下。我习惯性走到镜子前,问自己:“你当医生是為了什么?医生的天职又是什么?”是啊,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天职!即便不能治愈孩子,至少可以给他父母一点安慰啊!在签字单上,我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令我感动的是,在我宣布这个决定后,全科室人员包括进修医师都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
虽然没有手术台上的“刀光剑影”,没有无影灯下的争分夺秒,但我们对孩子无时无刻的观察、陪护和监测,是另一形式的与死神争夺生命。5天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似乎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对我们的悉心治疗有了回应,各项指标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消息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家长跟孩子的“对话”也更加频繁、亲密和温馨。大年初七,上午11点13分,我们成功地为孩子撤除了呼吸机。孩子的妈妈喜极而泣,我们全科欢欣鼓舞。这个时候,离收治孩子已经过去了168个小时。我长舒了一口气!这168小时,我没有离开科室一步,只在跨年时与家人进行了一次微信视频;这168小时,护士坚持每15分钟就检查一次孩子的生命体征;这168小时,我和团队医生一直守在病床旁观察调整呼吸机参数;这168小时,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2019年春节,我收到孩子妈妈发过来的照片,照片中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健康的萌帅哥。
这样的168小时,只是我26年从医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回顾这些年,多少个“168小时”里,我们潜心研究技术,率先在湖南开展小儿支气管镜术。近5年,我和团队已完成1万多例小儿纤支镜检查手术,696例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最小取异物患儿仅5个月大,创造多个省内第一。我们组建了省纤支镜协作组,帮扶省内近30家基层单位建立儿童支气管镜室,让数万名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我们连续10年组织省内多家医院,对全省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监测,成功救治多例罕见的疑难病例,屡创奇迹,并无私地把我们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全省、全国和世界各地,被誉为“三湘第一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