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全球化人才培养策略

2019-09-24 03:33钱大胜
今日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全球化院校教材

钱大胜

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不时会有贸易战的发生,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从国家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经济三大发展引擎中,进出口所占的贡献度仍然排在首位,而且中国对外投资仍呈上升趋势,国内市场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显然与之相配的人才需求也会随之相应增长,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若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趋势,势必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会处于劣势。本文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以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类专业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就业质量不是很理想,以前大多是热门专业,现在已经大不如前,如何进行调整,是各高校面临的课题,而作为非“985”、非“211”的地方本科院校,问题就更加突出,是向“985”、“211”看齐,还是降低身段与高职院校比拼,确实值得地方院校探讨。既然全球化能力培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者说,这是由其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几乎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构建的,那么关键问题是地方院校在全球化能力培养上从策略上有何不同,能否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培养策略,既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达成效果。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全球化人才培养策略所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理念滞后,全球化培养认识不足

地方院校因为受到师资和生源限制,往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并未打出国际化的口号,包括工商管理类专业,一般都是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或中小微企业,但是以三线城市的柳州市为例,其主要支柱产业是汽车,最著名的企业就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该公司主要股东就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而其相当一部分产品也是面向国际市场,地方企业参与国际化不可避免。而那些“985”重点高校纷纷把国际化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如:中国人民大学“培养通晓国内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型经营管理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培养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教材同质化严重,考核方式单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公办为主,各专业均有由教育部牵头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干课程基本全国统一,在1998年国家大學招生扩招之前,学生数量有限,基本都是属于精英教育,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数量基本匹配,而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年招生达800万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教材基本统一,考核方式基本一样,这样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一样的教育,从而导致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按照传统要求,高校大学生更多是关注理论,深入研究知识的背景,而普通高校学生更着重一些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旦错位培养,则人才培养成效就会降低。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考核标准,学习同样的内容,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因材施教,显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不足

由于高校学生数量不断攀升,虽然大大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囿于师资、硬件、教室等基础设施不能同步增长,使得每一个教学自然班级少则80人,多则两三百人,因此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985”、“211”名校上,可能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及主动性较强,还能勉强维持效果,但是在一般本科院校则效果差强人意,在一般本科院校,最关键的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好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全球化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观念,达成全球化能力培养共识

首先要扭转人们对于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只能培养低端管理人才的刻板印象。我国高校从98年开始扩招以来,高校毛入学率连年攀升,而各高校都在办工商管理类专业,然而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这么多,于是地方性院校的此类专业学生被认为将来只能胜任一些简单的管理岗位,甚至给外界一种感觉,这类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学与不学管理类专业没什么大的区别,用人单位宁愿用没有学过此类专业或学历较低但有一定工作经验、管理经验的老员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高校在办学时,没有清晰的定位,只是盲目依据教指委规定的一些课程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这些课程设置本身其实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对于985、211高校而言,由于生源起点高,学生学习能力及自觉性都比较强,可能对学生影响不大,但对普通地方高校而言,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二)教材选择多元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灵活

现在各高校把征订教材的权力都下放给一线教师,虽然提供给一线教师的选择很多,但数量虽多但是同质化严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结合学生情况,订合适的教材,例如:专业英语课程,如果是“985”高校,就可以订一些以原版管理学专著为主的教材,而同样是这门课程,地方院校就可以征订剑桥商务英语教材,因为培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考核方式也可以由教师自主决定,如管理英语课程,笔者就曾以小组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期末考核,考试与教学并举,同时全程录像,事后在全班播放录像,进行现场分析和点评。

(三)基于4C模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全球化能力培养策略

能力是经过后天培养,持续具备解决问题并伴随其一生的一种素质;而知识则很容易被淘汰,并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超越。而在全球化能力培养中,这四类能力是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包括: Communication(沟通)、Cooperation(合作)、 Culture (文化)、Creativity(创新)等四类能力。

(一)全球化沟通能力培养

1.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能力

首先,解决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畏难情绪。虽然,高校均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并普遍要求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四级通过率却比较低,通常到大四毕业才达到50%。而在现实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中,要求我们具有实际交流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以往以读写、语法导向的英语学习逐步转向以听说技能应用为主,主要服务的是未来的真实工作场景而非以应试为目的。

2.商务谈判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从事营销类工作,无论是国内营销还是国际营销,都离不开商务谈判,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很多项目也是谈出来的,西方的商业发达,当然商务谈判教材也多是依据西方的理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多是通过课内的角色扮演,课外兼职或实习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此类课程中加大对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考核。

(二)全球化合作能力培养

西方人比较喜欢打桥牌,而桥牌非常讲究合作。而国人现在也更强调团队合作,几乎每个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无不把团队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现代社会大多数事情都是靠集体协作完成的,正如《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团队。通过社团活动,通过课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大家都有带团队的体验,学会分工与协作,学会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三)全球化文化能力培养

参与全球化,避免不了会与外国人打交道,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并不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或省会城市,学生接觸到的外国友人或是外国商人则非常有限。因此,尽可能呈现一些案例给学生,带给学生感性认识,如在中国大受群众欢迎的白猫牌洗洁精卖到津巴布韦则备受冷落,而当品牌改成“黑猫”后则瞬间打开销路,因为当地对黑猫特别喜爱,此种案例不胜枚举。

全球化文化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法律文化,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很强调法律的作用,法律是调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但是,基于国家的主权,国与国之间的法律和法规并没有统一,除了中国已经加入的国际条约外,还有些法律国内与国外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像国际贸易等课程强化学生对之的认识。

(四)全球化创新能力培养

当前,高校都在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创办一家企业,孵化好一个项目,这正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能管理好一家企业,也可以创办一家企业。有关创业类的培训,全球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国内许多高校的创业师资也是经过百森培训的,近百年来人类主要的创新成果也大多是西方贡献的,我们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完全可以引入百森模式进到课堂。

可以组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创青春”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甚至可以注册公司实际运营,并把相关案例引入到如战略管理等相关课程,把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进行一体化培养,力争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虽然首先面临的是为地方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但是全球化的趋势,又迫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超越地域的局限,而以全球主流发展趋势的需求作为标准,那么必然导致在培养策略上与重点高校有差异,用多元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自己塑造成具备一定全球化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改项目:本文属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全球化视野下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JGA25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全球化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