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主题的现代变异

2019-09-24 02:27薛斐斐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变异主题传统节日

薛斐斐

摘 要: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在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主题。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民俗文化主题的消失、淡化、异化。论文将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分析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相比,节日体系的演变、民俗活动的变迁、民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主题的变异,并分析其变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深刻的民俗文化主题内涵。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主题;变异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07-05

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从辛亥革命到现代,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有200多个节日,主要的传统节日还有41个,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有8个。其中,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官方传统节日有4个。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以物候、生产生活为依据,代表了一年中不同的时间点,体现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主题,与农事、祭祀和宗教密切相关。有些在法定节假日体系之外的节日虽然现在也过,但是与过去相比日趋简单化;大部分传统节日已经淡化甚至不过了,人们更不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城市化和文化全球化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出现了很大的变异。论文将通过梳理传统节日体系,去分析和比较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主题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具体变异表现,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国传统节日体系

萧放对岁时节日作出过明确的界定:“节日在物候、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产生,代表了一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基于传统历法而产生的岁时节日。中国的节日体系也是阴阳合历的结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在先秦时期发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隋唐两宋时期已经大致确定。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以夏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处在稳定的發展之中。辛亥革命之后,政府用公历替代了传统的夏历,建立了公历和夏历并行的历法系统,传统节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直到现代社会,这套节日体系仍在使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发展,不仅记载着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体现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愈发完善,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从中国传统节日体系表(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共有41个传统节日,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中。其中,一月的节日最多,有17个。一月的节日与庆典周期密切相关,习俗主要有迎神接福和祭祖,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二月有4个节日,二月的节日与农业密切相关,习俗主要是迎春、祭祀农神,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心愿;三月有1个节日,为上巳节,以祭祀高禖和人祖为主要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祖的祭拜;四月有3个节日,分别为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这个月的节日特点以祭祖为主,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追忆;五月有两个节日:端午节和关帝诞,分别体现了夏季的时间点意义和祭祀主题;六月有3个节日,分别为天贶节、夏至节、观莲节。五月和六月的节日主要和节气相关,体现出鲜明的节气时令特点;七月有两个节日:七夕节和中元节,分别体现了女性对智慧的乞巧和祭祀主题;八月有两个节日:天医节和中秋节,节日主题主要和祭祀主题相关;九月有1个节日—重阳节,以登高和赏菊为主要内容;十月有两个节日:寒衣节和下元节,都体现了祭祀主题;十一月有1个节日—冬至节,标志着农耕季节的结束;十二月有4个节日,这个月的节日以辞旧迎新和祭祀为主要内容,从腊八开始一直到除夕,都是春节的准备时期。

根据节日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又可以把这些节日分为不同的系列,主要有春节系列节日、女娲神话系列节日和叠数字系列节日。

春节系列的节日共有16个,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系列的节日主题以时间的更新轮回为主,习俗以祭神祭祖和除旧迎新为主。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是春节的准备阶段,也是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梳理和对新的一年的准备。通过对各路神佛和祖先的祭祀,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对家庭和社会的保护,送去旧神;同时,迎接新神,祈求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自己。在准备春节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过去一年的梳理,也完成了人神关系的联络,开始建立新的人神关系。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习俗以祭祀神灵、先祖和拜年为主,同时这些活动又是对人神关系和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认。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基本结束。

女娲神话系列节日共有9个,具体又可以分为女娲造人神话节日、女娲补天神话节日和女娲祭祀节日。女娲造人神话节日有7个。传说女娲创世之初,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七,分别创造了鸡、狗、羊、猪、牛、马、人,所以这七天分别是女娲所造之物的生日。同时,女娲造人的神话开启了新的世界,具有创世的时间意义。女娲补天神话节日有两个:天穿节和填仓节。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为了纪念女娲补天,在这一天民间就会举行各种祭拜女娲的仪式,或者填满粮食,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又有传说称,女娲补天就是更正历法,将一年360天调整为365天。女娲祭祀节日有1个,为上巳节。这日,民间会举行各种祭祀高禖和人祖神女娲的活动,以祈求婚姻爱情和生育。

叠数字系列节日指的是农历的月和日数字重叠的节日,主要有7个,分别为正月正(春节)、二月二(龙头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这些叠数字节日代表了每个月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节日,体现了节日主题的重叠,也丰富了节日体系,形成了特定的叠数字节日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另一方面又冲淡甚至替代了节日原来的主题内涵,使得节日主题单一化。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而又独特的民俗文化主题,根据其主题可以把节日分为农事主题节日、时间轮回主题节日、祭祀主题节日和宗教主题节日。其中,又以农事主题为基础。

(一)农事主题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节日的起源也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最初节日时间的安排与相关活动的进行,与农事的周期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共有29个农事主题节日,其中又包括24个节气和以春节、填仓节、春龙节、中秋节和腊八节为代表的5个其他岁时节日。

1.节气

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编排也有着一定的特点(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其间相差一两天)。这些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和农事节奏息息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有4个重要节气成为了传统节日,其他20个仍是单纯的节气。

4个重要节气节日分别为立春节(春牛节)、清明节、夏至节和冬至节。除了这4个重要的的节气演变为节日外,还有剩下的20个单纯节气,它们主要反映季节特点,具有鲜明的农业色彩,农民根据这些节气时令因地制宜安排农事节奏,以達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其他

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与农事主题相关的节日。如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填仓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业有关,体现出了鲜明的农事主题。

(二)时间轮回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一年365天为时间周期,不断重复和交替,体现出了时间轮回的主题。其中,以春节和寒食节两个节日最具代表性。

春节,从广义上来说,是一个时间序列阶段,其间共有16个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基本结束。春节节日主题主要是时间的轮回与更新。从正月初一的子时开始,迎接新神,对新一轮的人神关系与人伦关系进行重新确认,象征着新一年的轮回与开启。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基本结束。

除了春节之外,寒食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轮回节日。寒食节起源于古代人民取火的习惯。每次改火的时候都要换取新火,旧火到新火的交替就体现出了寒食节的时间更新主题。同时也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薪传火旺”的美好寓意。

(三)祭祀主题

祭祀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几乎贯穿所有节日的始终,也体现出了人们崇拜神灵和祭祀祖先的信仰。最早的年俗活动主要是为了敬天、祈福、驱灾、辟邪,后来又增加了对祖先的缅怀。

我国的祭祖主题节日主要以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祭祖节)为代表。其中,清明节最为重要。这些祭祖主题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祭祖的作用主要是强调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建立在世之人和亡者、祖先和神灵的联系,在怀念、祭拜祖先的同时,祈求他们对在世之人的保佑。

(四)宗教主题

除了农事主题和祭祀主题,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很多受到宗教影响的节日,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节日多元的主题文化特征。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重要的的宗教主题节日主要有7个。这7个重要宗教节日又可以根据宗教渊源分为两类:道教渊源节日和佛教渊源节日。其中元宵节、天贶节、中元节兼含佛教和道教两种渊源。

道教渊源节日主要有三元节和天贶节这4个节日。佛教渊源节日主要有元宵节、浴佛节、翻经节(天贶节)、盂兰盆节(中元节)和腊八节5个节日。在这7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中,一直到现代社会还在过的重要节日有元宵节、中元节和腊八节,它们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浴佛节、天贶节(翻经节)、盂兰盆节和下元节虽然适用范围缩小,由古代的民间重要节日变成了宗教内部节日,但是它们在各自的宗教内部依旧是隆重的节日。

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主题的现代变异

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一方面表现为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化,在传统节日体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于公历而产生的现代节假日体系。大部分传统节日已经退出节日体系,只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4个传统节日进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许多节日的适用范围缩小,在时空中日趋消失、淡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异,主要表现为主题的消失、淡化、异化。

(一)主题的消失

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有些节日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彻底消失,如正月朔、谷日、花神节、观莲节、天医节,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这些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已经日渐衰退;有些节日虽然保留下来,但是它们却日趋边缘化,退出了官方的节日体系,在现代社会,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它们只保留在个别的民族、地域或是宗教组织中,这些节日主要有春牛节、上巳节、三元节,主要原因是官方节日体系的变化、城市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

(二)主题的淡化

中国传统节日虽然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民国建立以后以公历作为标准历法,再加上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附着在夏历上的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受到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主题内涵也呈现出淡化的趋势,集中表现为部分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在时空上的消失、淡化。下面,我将以春节、寒食节、七夕节、中元节和中秋节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例,具体阐述其主题的淡化。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上下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节庆活动以祭神祭祖和辞旧迎新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春节的演变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发生了碰撞。传统的春节主题主要是时间的更新和祈求丰年。春节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标志着时间的更新与轮回,同时又是对人神和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认。现代春节的主题,一方面传承和保留了传统春节辞旧迎新的时间更新主题;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春节祈求丰年的传统主题,相关的庆祝和祭祀仪式也日趋淡化。城市化的发展、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农事祭祀仪式渐渐消失;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餐饮业的发展,使得年夜饭从传统的家庭饭桌搬到了酒楼、饭店,一家人在一起忙活一餐年夜饭的辛劳再也无从体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春节走亲访友的传统礼仪逐渐为短信、微信等电子拜年方式所取代;还有一些传统的年俗活动无法与时俱进,也逐渐淡化,比如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是能营造浓浓的年味,但如今雾霾愈演愈烈,燃放烟花爆竹受到限制甚至彻底禁止。

寒食节又叫“寒节”、“冷节”。在古代,寒食节的主题主要表现为时间更新主题和祭祀主题。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与古人的取火惯例有关。旧火到新火的交替就体现出了寒食节的时间更新主题。但是受到春节这一重要时间更替节日的影响,寒食节的时间更新主题已经日趋淡化。同时,因为距离清明较近,寒食节在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地区已经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只是在少部分地区作为节日来过。受到清明节的影响,寒食节传统的祭祀主题也慢慢被淡化。大多数人对于清明节和寒食节都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更不用说寒食节的渊源了。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一提到七夕节,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其实,七夕节是古代的妇女节,“乞巧”主题是七夕节的重要主题。在这天夜里,妇女们会向织女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与古代农本社会“男耕女织”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天的习俗活动以祈求智巧和拜织女为主。后来,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再加上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七夕节慢慢演变成了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七夕“乞巧”的主题内涵也因此慢慢淡化。

除此之外,中元节的主题在现代社会中也慢慢被淡化,许多人对它更是知之甚少。一提到中元节,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鬼节”,与之有关的新闻、话题不外乎充斥着鬼怪神灵的恐怖色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中元节背后的民俗文化主题意义。作为民间三大鬼节之一,传统的中元节在古代占据着官方正统地位。在民间,中元节实际上是道教著名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祭祖节,其主题以宗教主题和祭祀主题为主。其中,传统的祭祀主题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受到鬼神色彩的影响和清明节地位的冲击,日趋淡化;而传统的宗教主题却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下来,中元节现在依然是宗教中的重要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传统中秋节的主题以祭祀主题和农事主题为主,祭祀月亮是中秋节中主要的民俗活动。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团圆主题”的强化,人们已经渐渐忘记中秋节还有祈盼丰收这一农事主题。这一说法与中秋节的起源有关,其起源又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字面意思来说,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这时候各种农作物都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农民就以这天作为节日。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但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尚圆心理的影响,使得现代中秋节逐渐淡化了“祈求丰收”这一农事主题。

(三)主题的异化

1.娱乐化

如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传统节日就是法定节假日。因此,他们只是对法定节日印象深刻,忽略甚至遗忘了其他传统节日的存在。将节日等同于假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不仅是为了增加休假时间,缓解人们紧张的生活和心情,更是为了让人们重视并铭记传统节日,了解其深厚的主题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已經被慢慢地贴上了娱乐标签,狂欢的娱乐活动几乎成为了所有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传统文化的节日,如今似乎变成了吃喝玩乐的代名词,“节日出游”的娱乐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大部分人都记得法定节假日的具体时间,却很少有人知道传统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

2.商业化

传统节日重在纪念、庆祝与祈福,人们通过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而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却出现了变异,节日主题开始商业化。一方面,这种商业化推动了节日文化的传承和节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节日主题的商业化使得节日意义更多地偏向于经济,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节日本来的民俗文化主题被异化。

每逢佳节,随之出现的是大量的商业宣传。不管是什么节日,也不管节日背后的意义如何,皆成为了商户的“促销日”和旅游的“高峰日”。人们吃的渐渐不再是单纯的节俗食物,而是外在包装大于节日食物内涵的“商品”。节俗物品的商业化,使得传统的节日文化主题渐渐被异化,节俗物品背后真正的文化意义也慢慢被忽略。

四、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历经千年的变化,有些节日渐趋消失淡化,有些节日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些节日仍然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个90后,大部分人仅限于对法定传统节日有所认识,而对其他传统节日一概不知,我们这代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梳理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其主题的变异,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思考变异的原因,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真正的文化意义,以实际行动去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5]萧放.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J].民俗研究,2014(2).

[6]萧放.传统节日文化与民族精神[J].政工研究动态,2008(18).

[7]刘魁立.传统节日的百年变迁[J].紫光阁,2011(1).

猜你喜欢
变异主题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