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燕
【摘要】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后的有效延续居家护理效果展开研究。方法:从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拣选6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利用电脑软件随机分组,对照组中收入33例(常规护理),剩余33例纳入研究组(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干预下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参与护理后平均体重、胆红素水平恢复效果较对照组好;研究组患儿MDI、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后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体质量,应用价值较好。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9-122-02
进入20世纪以来,妇产科临床技术逐渐进步并完善,导致科室内一些危险病例的存活率提高,一贯被认为生存率较小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目前的医疗干预下各项生命指标恢复效果明显。临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评定标准是体重不超过1500克的患儿。这类患儿出生后生命指标较弱,并且需要转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这种现象延长了新生儿家属对自身角色转换的时间[1]。鉴于此,在出院前结合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具有重要性。本文结合我院6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拣选66例极低
出生体重儿,利用电脑软件随机分组,对照组中收入33例(常规护理),其中男患儿18例,女患儿15例,平均日龄(8.63±0.27)d;剩余33例納入研究组(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其中男患儿16例,女患儿17例,平均日龄(8.47±0.65)d,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儿,通过调整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环境,提高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护,加强体位干预完成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展开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护理前鼓励患儿家属积极参与,首先针对护理的重要性进行宣教,其次划分护理具体的步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感觉刺激训练:护理前调整室内环境,选择性的张贴色彩鲜明的儿童海报,调整室内光线,避免强光直射,保证室内光线的柔和。以舒适的环境干预加强患儿的睡眠质量,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轻音乐进行情绪安抚。(2)护理计划的制定:护理计划应以24h为标准,规定喂养时间以及睡眠时间,通过规划24h内的护理内容规律患儿的生物钟。(3)体位护理:示范鸟巢式护理以及袋鼠式护理的操作,鸟巢式护理本身具有较多的优点,能够使患儿处于舒适的体位,充分降低了患儿的焦虑情绪。体位护理过程中应增加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互动,通过动作示范来提高家属对护理知识的掌握度。(4)喂养护理:鼓励早期母乳喂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喂养方式,一般情况下鼓励产后3h内尽量母乳喂养并以此实现早期母婴接触。8h以后严格按照营养配比给予配方奶,指导患儿家属配置配方奶,并告知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母乳的温度以及单次喂养量。喂养时可利用无菌的5ml注射器沿着患儿嘴角推注,推注速度保持匀速,每推注0.2ml后应观察吞咽状态,患儿完全吞咽后再继续喂养。根据患儿肠胃的健康程度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参与护理1月后平均体重、护理第7天的胆红素水平恢复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以及心理运动。平均体重增加幅度较大,胆红素水平下降趋势明显说明护理有效。利用(MDI、PDI)评分量表评估患儿护理3月后的智能发育情况以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得分越高总体发育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4.0统计学软件”,其中涉及(计量资料、计数资料),“x±s”代表计数资料,差异用“t”验证。“n(%)”代表计数资料,差异用“x2”验证。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体重以及胆红素水平(x±s) 研究组参与护理后平均体重、胆红素水平恢复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如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MDI、PDI)评分结果(分) 研究组患儿在护理后的(MDI、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出生后体重不超过1500克的患儿被统称为极低体重初生儿,这种患儿普遍具有生存质量较低,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的特点[2]。由于体重较低,患儿可能存在各项生命指标不稳定甚至各个器官发育缺陷的问题。也因此这类患儿在出生后会立刻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接受积极的治疗。但受到长期治疗的影响发现较多的问题,如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以及母亲的接纳意识较弱,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其母亲的角色转化心理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使得患儿在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出现较多的问题,并不能够有效维持院内护理的效果。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具备人性化和针对性,能够针对新生儿出院护理的各项注意事项展开详细的介绍,本次研究中该护理模式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了环境、计划、体位、喂养等几个方面,相比于常规护理具有更高的采纳性,也是院内护理的长期延续。为证明这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结合我院选6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参与护理后平均体重、胆红素水平恢复效果较对照组好;研究组患儿在护理后的(MDI、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后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体质量,应用价值较好。
参考文献:
[1] 伊婷婷.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效延续居家护理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164-166.
[2] 侯文娅,王嘉乐,何淑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家庭参与式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