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斌
当前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除了材料积累贫乏之外,在材料的选择和取舍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以致作文难获高分。从写作过程看,选择材料是取舍材料的前提,取舍材料是选择材料的深化与优化。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一、如何选择材料
材料选择主要涉及写作要求与方法。遇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是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后,才能锁定选材范围。这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是否切题的关键。比如,笔者在给高二学生讲解2019年全国I卷的作文(材料略)时,这样引导学生锁定选材范围。
教师问学生,看到这个作文题,你能确定选材的范围吗?一名学生说,这道题目的材料部分分两个层次,一是说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说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另一名学生说,要求部分说的很明确,写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所以选材应该紧紧围绕“劳动”展开。
明确中心论点和框架结构后,笔者便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向联想相关的材料。并相机提示:一般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开联想,搜选古今中外的典例材料,同时兼顾材料的性质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如何在锁定的选材范围内选择材料。
师:既然本次作文要围绕“劳动”,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论证材料呢?
生1:《管子》中的“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生2:《孟子》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生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生4: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生5:贵州遵义的黄大发身体力行,用艰辛劳动开凿出天渠,为百姓创造福祉。
生6:工程师林鸣十年筑海,用创新劳动联通港珠澳,奏响梦想华章。
生7:墨子号冲天,嫦娥四号探月,“天眼”织网。
生8:《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好逸恶劳,每天到坟场乞食。
……
师:这些材料很丰富,但是不是都能直接用来论证“热爱劳动”这个中心论点呢?
生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说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不能用来论证“热爱劳动”这个观点,但可以作反面材料,用来批判那些错误的劳动观。
生10:我觉得生7的例子主要是写科技的,用在这里不太准确。
师:我也认同两位同学的发言,并不是我们能想到的材料都可以用。那么面对我们已经想到的材料,该如何取舍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和讨论,学生对锁定材料的角度有了新的认识,也顺理成章地引入到取舍材料的环节。
二、如何取舍材料
当我们占有很多材料后,就要能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需要进行辨析取舍,典型而贴切的材料就留用,关联不大或没什么价值的材料就果断舍弃,对于有价值但是不能直接运用的材料,就必须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放弃无用的部分,选取有用的部分,以求更好地为论证服务。
为了使材料的取舍更形象、直观,笔者出示了2019年高考I卷的三类文《复兴之梦 始于劳动》,让学生充分讨论,研习取舍材料的标准。
PPT出示下面选段,让学生点评所用材料的误区。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少人却对我国的未来表示出担忧。这是杞人忧天吗?当然不是。我们身边高分低能儿越来越多。神童魏永康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劝退了。
也许不少学子也会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未来由人工智能完成就好。”事实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在这里给大家引用一段魏源的话:“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的名言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实践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
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经过归纳,第一小组意见如下:魏永康的事例可以用来反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但叙述魏永康事例时侧重点应在他只顾学习、生活不能自理上。而本段则主要叙述了魏永康小时的神奇及长大后的退学。第二小组的观点是“该段的问题是以叙代议,没有分析推理的过程。魏永康的事例过长过细,在议论文中容易导致文体不明。”第三小组认为,该段事例不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引用魏源的那一段话,最终的归结点是“实践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并未落实到“劳动”上。
综合各小组意见,笔者总结式地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典型贴切,才能更好地论证观点,不会游离主题之外;简明扼要,才能做到叙例是为论证服务,不可以叙代议;真实可信,材料真实可考,不能胡编乱造;新颖鲜活,材料要与时俱进,文章方有时代新风。
三、推敲修改,优化取舍
在议论文写作中,材料的选用如何优化呢?俗语说得好: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修改的习惯。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采用片断练习的方式进行优化。
学生在学会选择材料、取舍材料后,笔者继续跟进,要求学生对2019年高考I卷的三类文《复兴之梦 始于劳动》进行修改。以期通过修改来提高学生优化材料取舍的能力。笔者这样引导学生:选择材料是基础,取舍材料是水平,优化材料是能力。所谓的优化材料其实就是在紧扣主旨的基础上,将材料与主旨关联不紧密的内容进行淡化处理或删除,使材料与主旨无缝对接,不着痕迹。然后让学生把“取舍材料”阶段所呈现的片段修改一下,优化成最精准的材料。
经过修改环节,学生大都能将材料与主旨有机对接,下面是修改之后的片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少人却对我国的未来表示出担忧。这是杞人忧天吗?当然不是。让我们看看眼前的事实吧,我们有些同学不会洗衣服,有些同学连葱和大蒜都分不清,正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虽然不富,“富二代”却越来越多。
也许不少学子会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未来由人工智能完成就好。”事实真是这样吗?魏源有言:“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实践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沒有劳动与生活的应用,书本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人工智能只是科技的载体,人是其中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进步。
这个片段删掉了魏永康的事例,换成了身边人的事例,并把魏源的话与“劳动”紧密结合分析,扣题更准。
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材料选择、取舍、优化的一般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材料选择、取舍的方法或技巧,理论上的指导固然不可缺少,但通过具体的习作来指导,会更有效,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