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峰
潜江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戏剧之都”。曹禺中学以“曹禺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推进浸润传统文化的课程改革,助力师生健康成长。
一、开放的“家长课堂”
走进曹禺中学的课堂,大家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几乎每个班级后面都坐着一位佩戴胸牌的家长。这就是曹禺中学的“家长课堂”。
随时开放的课堂让家校关系更融洽。曹禺中学的“家长课堂”,与传统的“家长体验日”不同。“家长体验日”往往定时开放,学校和课堂难免有“秀”的成分。曹禺中学的“家长课堂”与“家长体验日”截然不同,只要学生在校,就全天候对家长开放。家长提前一周与班主任预约成功后,自己选择入校时间,在门房处与班主任联系,领取胸牌,便可进入校园。家长在校可以随堂听课,观看升旗仪式、学生大课间活动;可以观摩各种大型活动,如英语口语大赛、艺术节、汉字英雄大赛等;可以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食堂管理,并免费在学校餐厅进餐;可以和老师一起监考;可以与学校领导座谈、教师交流;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安全值班等。
家长走上讲台,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曹禺中学,家长除了走进课堂听课,还要走上讲台“上课”。学校组建由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学校定期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为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卫生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等。6年来,学校邀请这类家长走上讲台,为学生做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警示教育,进行消防演习、指导学生表演戏剧,手把手教孩子们编工艺品……家长走上讲台当“老师”,弥补了实践类课程中学校老师专业上的不足,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二、以文化育人的校本課程
曹禺中学因戏剧泰斗曹禺先生而得名。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让曹禺的艺术薪火得到传承,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
人文课程校本化。学校结合潜江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曹禺文化,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开发了《我是潜江人》《我们的学校》《成长的足迹》《行出精彩的我》《点亮心灵的灯》等9本校本教材,作为“以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同时,丰富楼宇、道路、花坛等命名内涵,如毓德园、劝学墙、行健楼……使这些“文化代言人”成为另一种形态的课程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艺术课程校本化。曹禺中学的艺术课程致力于“营养+味道+色彩”,让学生需要学并想要学。学校根据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需求,开设了戏剧、创客、文学社、文学、演讲、合唱、舞蹈、球类等二十余门课程。
学校在七、八年级开设了器乐课程,每个班级在巴乌、葫芦丝、口风琴等乐器中选择一种,通过两年的学习,力争让每个孩子学会一种乐器。学校的体育老师将健美操与广播体操巧妙融合,将中学生喜爱的《学猫叫》《失恋阵线联盟》等歌曲串起来,创编了《时尚广播体操》体育舞蹈校本课程,并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开展校园集体舞校本课程的教学。
学校戏剧课程的开设,成效显著、影响广泛。曹禺剧社成员表演的话剧《雷雨》选段在校内外多个场合展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从最初的演课本剧,演现成的话剧,到自己创作剧本,再到后来在美术老师及相关专业老师支持下自制道具,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戏剧创作、表演,在教中学、玩中学,由兴趣变成特长。
三、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
课外实践课程是曹禺中学的特色校本课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了“三走进”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社区,开展以服务性学习为主的活动。学校组织“红马甲”志愿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劝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等不良行为。在学校“清洁家园”的德育活动中,各班利用课余、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捡拾垃圾、清除“牛皮癣”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并通过他们的行为,影响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
走进工厂,开展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市内知名的现代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原动力。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我的家乡》《虾稻连种》《身边的环境》等课外实践活动,班级内分小组合作完成,成果集假期结束时上交。体验性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上,学生屡获佳绩。
走进各种文化场馆,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活动。为了和曹禺文化深度融合,学校开展了以曹禺戏剧研究、曹禺公园文化现象研究等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如,与曹禺纪念馆开展文化共建活动。上半年,学校与曹禺大剧院开展了两次文化共建活动,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优秀节目进剧院、艺术大师讲座等内容。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接受了剧院工作人员的培训,在演出前承担了安检和引导工作。在优秀节目进剧院活动中,学校的小演员们在剧院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艺术风采,获得观众的好评。
四、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致力于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高效课堂深度融合。近几年,学校逐渐搭建起促进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校本研修平台,重点围绕三个体系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教研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年级备课组为主体的“云备课”体系。教务处根据学校“一三四”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统一创建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电子教案模板和课件模板。各备课组以“学乐云”平台为载体,按“个性——共性——个性”的思路,以“备、议、改、教、思”的路径为集体备课的基本环节,优化备课流程,转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以中心教研组为主体的“云教研”体系。学校六个中心教研组以课堂为阵地,以“学乐云”平台为依托,以云平台在课堂上的应用为主题,以网上教研、个案研讨、公开课研讨、视频案例研究为活动形式,采用骨干引领、师徒帮带、同伴互助、同课异构等途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针对老教师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丰富,新教师多媒体运用娴熟的实际,学校创新传统师徒拜师结对的模式。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后,要求老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教教法、传经验,新教师在信息化设备使用方面为老教师讲应用、传技术。新、老教师各尽所长,各有所获、共帮共学、共同成长。
以信息中心、继教室为主体的“云培训”体系。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以中心“龙头”(即骨干教师)带“重头”(即青年教师)、促“源头”(即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教师培训工作思路,立足校本培训,落实教师“三大基本功”(职业基本功、专业基本功、科研基本功),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组织本校教师加盟校外的品牌研修团队,开展博客、微课大赛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的实施力和多媒体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