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金标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9-052-01
前列腺是发生在人体前列腺上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前列前癌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威胁男性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疾病多发于55岁之后的中老年男性,病因相对比较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该疾病前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也会慢慢呈现出来,包括压迫性症状(尿频尿急等)和转移症状(血尿、阳痿、血精等),所以及早诊断疾病,及早接受治疗十分关键。因此,我们针对前列腺的诊断和预防措施进行科普,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前列腺癌,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做好预防和治疗。
1 前列腺癌的诊断方式
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概率越来越高,已经对男性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诊断疾病呢?前列腺癌一般发生在人体膀胱“出口”位置,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前列腺中间尿道直接穿过,所以,当出现前列腺癌的时候,癌细胞影响前列腺以及周围的组织和细胞,会导致前列腺出现明显的增大现象,从而使尿道受到压迫,呈现出排尿困难等症状。所以,在判断前列腺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平時排尿情况观察到一定的端倪。一般情况下,出现血尿、排尿不畅、排尿无力、尿流缓慢等情况时,人们就应该重视起来。但是,由于这些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的情况十分相似,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所以,当中老年男性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如果医生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时候,没有效果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看看是不是前列腺癌。通常情况下,前列腺癌发生在前列腺的后叶,而前列腺位置有相对比较表浅,在这种情况下,前列腺出现癌变的时候,就会使组织质地坚硬。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肛指检查对早期前列腺癌进行诊断,通过触摸前列前是否出现硬块来更好的判断疾病。相关研究显示,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肛指检查的时候,能够触及病变部位,该检查方式操作简单且不存在创伤性,准确率也比较高,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所以,中老年患者在出现排尿困难时,还需要利用肛指检查进行筛选。在肛指检查中,被怀疑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临床上还可以引入穿刺活检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所谓穿刺活检就是经直肠进行穿刺,检查前列腺血清的特异性抗原,从而更好的确诊疾病。穿刺活检不需要设备,操作简单,诊断结果可靠性比较强,且可以重复进行,也不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上普及度非常高。除了穿刺活检之外,在进行前列前癌进一步诊断中,还可以选用CT检查、B超检查等方式,有效确诊疾病。
2 前列腺癌的预防治疗方式
前列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呢?以下针对前列腺癌的预防治疗方式进行具体分析:(1)前列腺癌的预防方式。首先,多补充维生素E。前列腺上的雄性激素受体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均与体内的维生素E有关,而前列腺上的雄性激素受体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能够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所以人们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补充维生素E,更好的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其次,多吃西红柿。西红柿中的番茄素能够有效抵消人体内自由基的氧化作用,而前列腺癌的发生大多由于DNA分支的自由基被氧化导致,通过补充番茄素,能够减少DNA分子自由基的氧化破坏,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其三,加大硼元素摄入。硼元素具有抑制前列腺细胞癌变的效果,相关研究表示,体内硼元素充足时,前列腺癌的患病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人们还需要增加硼元素的摄入量。一般情况下,果仁、水果当中含有丰富的硼元素,所以通过摄入相应的水果和果仁,能够帮助补充硼元素,人们在日常饮食当中,还需要多吃新鲜水果,适当地摄入果仁,保证硼元素摄入量。其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前列腺癌十分关键。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多喝水保证排尿量,做好局部清洁,并且调整好自身的饮食作息习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更好的预防前列腺癌。(2)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当人们已经患上前列腺癌之后,应该如何去去治疗呢?一般情况下,早期前列腺癌是可以根治的,根治方式包括根治性外放射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不过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也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例如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当中,需要临床分期为T1~T2a期、Gleason评分为2~6、PSA<10ng/ml;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当中,需要预期寿命≥10年、Gleason评分≤7、PSA<10~20ng/ml。中期前列腺癌则主要采取综合疗法,也就是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等,能够对疾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控制癌细胞扩散。而晚期前列腺癌则主要以内分泌治疗为主,去势治疗、抗雄激素治疗、去势+抗雄激素治疗等,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可以采取姑息治疗,帮助延长生存期。
3 结语
总之,做好前列腺癌诊断和预防治疗的科普,能够让人们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知识,从而更好的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