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宛霞
摘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与政治的结合日益密切,逐渐成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主要从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和网络主体等网络参政形式,简要阐述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和网络制度制订与执行能力。
关键词:网络 党的执政能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32-02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密切结合,网络社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我国执政党的治理智慧和执政能力。在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网络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和制度制订及执行能力。
一、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1.网络舆情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響
首先,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广大网民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一些主流网站,进行意见的表达和行为的监督,为执政党问政于民、问情于民和问计于民提供了高效的传递平台;网络的匿名性让公民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公民可以匿名向决策主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网络平台为广大公民提供自由、平等发表意见的同时,网络犯罪活动、虚假信息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恶意渗透等问题也使我国的网络舆论话语权受到挑战,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促进了网络舆情在网络社会的广泛传播。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带来的问题,利用网络舆情汇聚民心,将关乎党执政善政的大事。因此,党要积极应对舆情问题,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1)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网络舆情主要以网络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况。因此,党和政府要正确利用网络舆情,把网络舆情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体察民意的窗口。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网络传播审查机制,排除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或突发危机事件的信息源;其次,党和政府要提供官方的主流传播媒介,用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引导民众,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同时,要重视网络“舆论领袖”的力量,加强对这些具有“特殊”话语权网民的言论引导,防止出现消极的舆论走向。
(2)利用网络舆情察民情、知民意、聚民心和集民智。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广大民众对热门事件和公共现象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可以作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心和集中民智的有效途径。党和政府要利用网络平台开通专门化的民意反映渠道,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被听取和采纳;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也让微博问政、网络问政等民主参与形式,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不仅为领导干部及时掌握民情民意提供了有效平台,同时也让广大民众通过网络问政的形式释放社会压力和负面情绪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和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党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民众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督权,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网站贴吧等网络途径,对领导干部的失职和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和曝光。
(3)合理应对网络舆情突发状况,建立有效反馈机制。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当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会快速成为舆论的热点。因此,党和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首先,相关负责人员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敏感事件有可能造成突发事件的产生时,要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准备。其次,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估,制订相应的等级标准和判断标准,并根据不同等级的危机标准,制订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事件出现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党和政府要设立针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专业职能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预警法方案的制订、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具体工作,要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协作,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不断增强其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思想变化,网络舆情是党和政府在网络社会中察民情、知民意、聚民心和集民智的重要窗口。党和政府要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合理利用网络舆情资源,有效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党的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过去领导革命的核心转变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这使得党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党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利益,把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以及广大民众等宝贵的社会治理资源吸引到党中央周围,提升其对党的认同感以及主动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利用网络创新信息传播方式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党政机关重大决策的发布和重要精神的传扬创新了传播方式。党和政府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党政机关专属信息传播平台,例如开通微信、微博重要信息发布渠道,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发布出去,网民可以在固定的网络平台及时浏览党的最新政策和重大消息,保证信息的实效性。网民在第一时间掌握党的重要政策,也提高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在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层面的优势,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利用网络扩宽民意反映渠道
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开通民意反映渠道,例如在主流媒体网站中设立专门的信访专栏,当网站发布一些热点事件和热点新闻时,网民可以在此专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和思想变化,而且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3.利用网络强化监督机制
网络的共享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信心和热情,网络监督成为权力和职责监督的有效方式。党和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强化和健全监督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民众进行网络曝光、网络投诉和网络检举等权力监督行为,这不仅能有效监督和约束党员干部的权利和行为,也能进一步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保证党执政的民主性和合法性。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和政府应当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广大民众的力量紧密结合,让广大民众切实履行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引导、协调和整合,将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提升他们对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网络制度制订和执行能力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与政治领域的结合日益密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党和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和监督体系,加强网络法规的执行能力,将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在制度层面。
1.培养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
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让人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但网民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更应当遵守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培养法律意识,不要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做到文明上网。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对民众网络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培养,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网络法律宣传片和文明上网行为事迹,或是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一些网络法律知识有奖竞答等,让网民在上网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法律知识的灌输,让民众养成遵守法律、文明上网的行为自律。
2.加强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安全
网络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網络安全问题。为了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维护网络安全,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法律制度的制订和完善,要结合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有效保障网络安全。不断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有利于规避风险和弥补漏洞,保障网络执政工作的安全有效开展,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3.完善监督机制,落实执法行为
好的制度只有通过高效率的执行方式才能将制度的实际效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网络执政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不仅需要广大网民培养网络法律意识,更需要各级党组织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对广大民众遵法、守法的行为切实加以落实。同时,党员干部要做好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网络执政的同时,要做到知法守法,主动承担起监督网络安全和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为广大网民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让网民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网络信息技术与政治领域的结合日益密切,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级党组织要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社会,通过网络化的执政方式不断强化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制度制订与执行能力和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蒋述卓.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暨南学报,2011,33(2).
[2]魏登才.论网络问政背景下的政府执政能力建设[J].江汉论坛,2012(7):3-4.
[3]冯苗.网络化视域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济南大学,2016:30-31.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