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摘要:少数民族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民族政策的实施,关系着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稳定,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在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和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试图从学校、社会、国家等多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内地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09-0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相比于普通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自身较为复杂的情况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问题关系着民族团结与繁荣,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民族发展和国家稳定意义深刻。[1]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
1.基础知识薄弱,大学学业难度较大,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奋斗精神
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区教育条件较为落后,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虽然国家加大了建设少数民族班的力度,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得以在内地完成初中、高中教育,但其基础教育水平仍相对落后于内地学生。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通过民考汉考试入学,汉语较为薄弱,在民族政策的照顾下,他们被内地高校低分或降分录取。进入内地高校后,由于自身基础薄弱,面对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往往要比内地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业。因为学习难度较大,难以追上内地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我奋斗精神,得过且过,相对缺乏上进心,存在“特殊照顾”的依赖心理也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不足,难以获得后续发展。
2.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困难
由于汉语水平相对不高,少数民族学生在和汉族学生沟通上存在语言障碍,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不愿和内地学生交流,不愿意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存在“抱团”倾向,傾向于和同民族学生交流。
3.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不太擅长调节自身,部分存在心理问题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落后,需要借助国家助学金以及勤工俭学来解决学费以及在校生活费。加上学校内存在着一定贫富差距,这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内地是一个与家乡完全不一样的陌生环境,成功入学给他们带来了自豪与欣喜,但是学业毫无起色、学习成绩落后又让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抵触情绪,导致他们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问题。又受语言沟通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会表现出相对自卑且敏感的心理,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小圈子里,对小圈子外的同学或者老师存有一定的戒备和排斥心理。
4.职业规划不清,缺乏竞争力,就业观念较为落后,对现在的就业环境认知不清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学业上的困难、语言不通,往往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忽视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相比于同龄大学生,缺乏竞争力。虽然他们清楚自己毕业后更适合回到家乡去就业,但是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方式没有清醒认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比较陈旧,对现在的就业环境认识不清晰。或一味要求回到家乡生源地工作,或执意留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或过于看重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工作,人为地缩小了自身的就业通道,就业面变得较为狭窄。在就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他们非常容易遭受就业挫折,以至于在家待业。职业规划不清,就业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存在困难,一次性就业率偏低,难以找到称心的工作。[2]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方面:(1)基础不扎实,对自身约束低,缺乏奋斗精神与市场竞争力;(2)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念狭隘;(3)对自身认识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打算。
学校方面:(1)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不足,职业生涯教育的连续性不够。往往到了毕业年级,才启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辅导工作,教学与现实脱节,无法满足学生需求。(2)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辅导缺失,未考虑学生需求,往往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3)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足够的关心,对其职业认知关注较少。
用人单位方面:(1)因为成本和生活习惯原因,不愿应聘少数民族大学生。(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未达到最低要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约束自己,成绩较差,与同届大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3)公司离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地较远。大多数招聘公司所在地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地,来回需要很长时间。
三、对于现状的反思和思考
1.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就业机制,使培养和就业相结合
与内地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指导是一项难度更大的长期性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努力。首先,从国家角度出发,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引者与政策制订者,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规划。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其次,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生活的地方,理应肩负起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积极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责任。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定向提供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实习机会,并建立长期校企反馈机制,及时向少数民族同学提供就业信息。高校要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搭线人”,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更加有效的平台。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需要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宽容,尽力消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偏见与误解,积极倡导各族人民一家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感受到亲切感与认同感。[3]
2.多措并举,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监督与激励,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发掘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一,在学业上,通过建立学生互助体系,在各高校中充分发挥内地优秀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内地优秀学生可以与少数民族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内地优秀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与思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惑与障碍。在此互助体系中,内地优秀学生也可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学生管理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以实际行动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努力端正其学习态度,摆脱其过去的不认真、不重视的态度,克服畏惧学习的想法。同时,高校辅导员可以不定期地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合理可靠的解决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举办一系列的就业沙龙、就业指导讲座等,提早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引导。
3.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从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在与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相近或一致的地区工作,其就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到其他地区工作生活,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也很难融入到少数民族聚集地。长此以往,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所以,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努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各位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需要共同努力,互相交流沟通,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其问题的共性,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4.加强政府重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定点帮扶,鼓励自主创业
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在态度上,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摆脱过去只靠解决本地区人民的就业问题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想法,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也要作为解决本地区就业问题的重点,制订相关的工作规划。在政策制订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保障,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积极倡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平等,对歧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行为要有一定的惩罚机制。同时,也要鼓励校企合作,对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奖励措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应加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投入,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地区的师资配置、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倡导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地进行教学。也可以从社会募集资金,鼓励大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贡献。在财政补贴方面,政府应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提供一定的补贴资金,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物质支持,同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动力。[4]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对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5(12).
[2]熊欢.基于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问题的研究——以黄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8(10).
[3]刘军.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研究[J].就业指导,2018(18).
[4]胡晓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析——以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2018(12).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