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等平
摘 要:在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责任意识是一种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而初中阶段则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最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渗透责任意识,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并健康地成长。基于此,文章就结合笔者的将教学经验,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生责任意识 培养策略
责任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格品质,是个人在所属的群体生活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行为规范及对其承担任务的态度。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他们的学习及智力开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并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渗透和引导,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责任意识素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的责任意识,首先应深入研读文本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责任意识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部编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就蕴含了浓郁的责任意识素材:孝亲敬长,这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法律义务。教师在讲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特别是教学第七课“亲情之爱”的内容时,据可以向学生渗透家庭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做一名家庭生活的“粘合剂”。再如,在学习本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渗透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既要关注自己生命的发展,同时也要关切他们的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意识;此外,七年级下册中的《美好集体有我在》蕴含着集体责任意识,而“走进法治天地”则蕴含着法律责任意识、八年级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权利义务伴我行》一级九年级的《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中都蕴含着浓郁的责任意识,能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很好的素材。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课基础上,通过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去探索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他们自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在讲解《亲情之爱》时组织“家务知多少,善解亲人心”的主题讨论,然后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艰辛付出,懂的孝敬父母不只是成年子女的责任,未成年子女也要承担责任。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教师事先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将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除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和资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课程,这些知识都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对我们的生活给予有效的指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的内容,巧妙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道理,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借助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观点的灌输及道理的解释,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强化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一课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课后闲余时间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能诱惑他们的因素,然后在综合起来分析探讨这些现象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一调查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提高了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最重要的時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责任意识素材,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借助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方法[J].东西南北:教育,2017(19):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