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霏 许晶晶 白平
[摘 要] “互联网+”影响传统农业的发展,引领着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主体、经营方式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粗放型发展、缺乏市场信息敏感度、农产品安全缺乏监管、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电商”与“店商”结合、“特色化”与“口碑化”并进、建立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对措施,以期拓展“互联网+农业”经营。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变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8-0099-02
Abstract: "Internet +"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production subject, operation mode and policy support, promp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 in China.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extensive development, lack of market information sensitivity,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weak infrastructure still exist. To this end, we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including to integrate online suppliers with offline shops, develop both characteristics and word-of-mouth reputation, establish Internet +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expand the operation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rnet+,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effect
一、引言
以終端客户为中心,以消费为主线的“互联网+”技术,正全方面渗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变革了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农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农业”不仅仅是一项国家政策,更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产手段与经营模式的变革,通过便捷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方面“互联网+”加快了推动农业变革的进程,从空间、时间、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个性化等多维度影响了农产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拥有丰富信息的“互联网+农业”市场,有效推动农业互联网平台建立,促使互联网+农业更加系统化发展。在“互联网+农业”变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变革进程的因素。
二、“互联网+”引领农业变革
(一)引领农业政策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出现互联网意识。但大多是小规模地摸索,缺乏专业知识、技术和政策补贴的支持。自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国家在政策上对互联网与农业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变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
(二)引领农业生产模式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促使农业生产的全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实现由小农生产到机械化、精准化、智能化生产的进程。培优种植阶段,通过智能监控与分析,实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建立各类生长要素数据库,为农作物长期高产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替代农户根据生产经验归纳总结播种的时间、程序的传统方式[1]。批量生产阶段,农作物生产将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种植,从而实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效果。产品销售阶段,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数据,实时调整产量,有效地避免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情况的发生。
(三)引领农民能力变革
互联网对农户的助力是潜移默化却意义深远的,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熟悉、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掌握相关农业专业知识的“新农人”。他们能够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专业知识进行种植管理,开展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挣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如:发现特色农产品,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开展家庭农场模式。
(四)引领农业消费市场变革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及时性等特点,互联网+农业不仅能使传统农业摆脱信息闭塞、交流不畅的问题,而且能将信息摆放在平台上被更多的需求者了解,使得农业资源获得合理配置[2]。采用O2O模式,通过互联网上发布的供需求信息,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买卖,减少传统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诸多转手的环节,从而增加生产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不必要的支出。
三、“互联网+农业”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农业”存在粗放型发展现象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农业”变革处于初级阶段且分布不均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淘宝”迅速将“淘宝风”吹向了农村地区,但“农村淘宝”更多的是简单粗放地模仿,并未体现出自身特色,以致无法形成自身优势,拥有稳定增长的消费人群。从地域角度看,互联网+农业分布极不平衡。由于“淘宝店”的注册要求低,经营方法简单,容易仿效,加之农村自有的人力、物力等优势,“农村淘宝”迅速在农村普及,但更多是由较发达地区农户开设的,而相对贫困落后地区虽有特色农产品却发展滞后。
(二)农村地区缺乏市场信息敏感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地区已能获得相关市场信息。但据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显示,老年人和小孩是农村的主要人群,他们获得最新消息的能力不足,即便通过面面交流的方式获得一些交易信息,也多为过时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对于商家来说至关重要,没有及时的市场消息,农村产业发展无疑是闭门造车,是否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3]。因此,要想快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户获取及时而准确信息的能力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三)互联网农产品安全缺乏监管
由于互联网交易大多为虚拟交易而非实物交易,且交易量大,消费者无法通过图片确定产品的质量。由于电商平台缺乏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一些电商会贪图一时利益,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口碑比起传统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促使消费者再一次选择传统实体店销售方式消费,这样的结果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无法进行实体销售的偏远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打击。
(四)“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对人工劳作还有一定的依赖,机械化程度有待提升。在互联网普及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硬件设施与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覆盖面则相对狭窄。这对于农村的互联网变革来说是巨大的阻碍。除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机械化、信息化生产,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双方沟通,农业产品销售的另一必要条件便是交通,偏远地区的村落分布相对分散,物流运输条件较差,业务范围波及广泛的大型物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在互聯网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如何将产品运输出去,送到客户的手中也是一大难题。
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对策
(一)“电商”与“店商”结合
传统的农村地区想要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多以市集实体店为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品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更加便捷的交易方式面前,实体店更容易建立信任体系,提供更为人性的服务,而且在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时候能一目了然地观察细节,同时可以与商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产品的各方面情况,加之实体店内的环境和氛围,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吸引;对比两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网店与实体店相结合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开店需求,如此看来,传统实体店与网店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才是借互联网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良策,而不是全盘否定网店或实体店。
(二)“特色化”与“口碑化”并进
一个村庄上,一旦有一家“农村淘宝”能带来较大收益,其他用户也会迅速仿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村淘宝”大批量出现,但昙花一现者居多,究其原因是同类商店太多,不是在价格上没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就是不具有自身的产品特色而无法挽留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实际上,我国农村大多具有自身特色农产品,如果农民能够明白自身优势产品是什么,形成其特有的、不能被其他商家随意取代的优势,如:绿色产品、特色小吃、物流服务好等,再充分利用口碑效应,那么便能在同类的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加大农产品的创新,通过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不至于使自己处于买方市场中。
(三)建立互联网+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对于网络销售的产品,我国在法律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而网络商家也恰好利用这一点使大量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以致以假乱真、鱼目混珠、雇人刷销量等现象比比皆是。农户好质量的产品在劣质品价格优势的竞争下黯然失色,消费者也不敢相信互联网上商品的质量,双方利益都无法达到最大化。基于此,对农产品的质量应进行严格把关。一方面,农户应及时学习掌握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其次,为维护其产品的口碑,还应从生产源头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确保产品的质量;为了体现产品的真实性、与同类产品相比的优越性,可以在生产流程等方面加上视频或文字说明,从而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此外,还可以申请国家相关质量认证使自己的产品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也要对商家及其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查验,对于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店进行清除,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四)推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推动农村整体“互联网+农业”的变革,首要条件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当地的政府可以对互联网的普及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如:大力推动家电下乡,对购买互联网设备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电脑知识技术的宣传等,慢慢提高农户使用互联网进行消费和销售的意识;其次,政府还可以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传递农产品供求信息。第二,交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及维修等,以确保物流运输能够到达产品生产和销售地。第三,要完善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采取对物流公司进行补贴等方式,吸引业务波及范围广的大型物流企业在当地设置配送点,解决产品的运输配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发展新动能[J].当代经济,2018(7).
[2]郑慧文.“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6).
[3]张丽丽,张亚宁.“互联网+”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经理论,2018.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