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产生灵气,实践奠基底气

2019-09-24 02:07杨薪意
中国教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材研究数学

杨薪意

因为数学,我在2010年认识了我的导师—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蔡金法老师。《做探究型教师》是蔡老师赠我的第一本书。每当翻开扉页,看见他的亲笔赠言“杨老师,很高兴认识你,谢谢你的帮助,欣赏你的新意。祝福你!”他那温文尔雅、学贯中西的学者形象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谨将此书献给所有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谢谢你们教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教师、艺术家、金融家、设计师、教授、工程师、医生、企业老板……你们辛苦了!”扉页上这段如诗般的寄语,第一次读,我便感动于心,过目不忘。它时常提醒我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负教师的使命。

本书中大部分案例都来自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发展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研班”)第一届和第二届学员们的实践。作为高研班第三届的学员,能在书中再次领略导师的思想,品读前任学员们的经验和思考,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一份敬意和深深的感动。“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导师和前任学员们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的示范和引领。

顾泠沅先生说:“教师要做明白人,研究是使人明白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研究自己的或他人的课,研究自己正在使用的或他人使用的教材,研究自己的或他人的学生,才能不罔不殆做个明白人。”读《做探究型教师》,读者会从书中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中,感受到蔡老师就是这样的教育明白人。读者会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只有在明确的教育目标的驱动下,才有可能达到有效,也只有圍绕那些教育目标的思考和研究才能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起作用”。而“教师作为研究者”首先要明白“教育是培养人,教育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

我曾经以为一线教师上好课、教好书就是本分,“做研究”都是专家们的事情。而《做探究型教师》告诉我们教学与研究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两项活动。教师做研究有着“最佳的位置”和“丰富的机会”。“教师研究的动机来源于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困难,来源于自己想知道更多有关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愿望,来源于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热情,来源于自己的许许多多‘不知道和‘想知道。”当我们想知道教材中的“想一想”,课堂上怎么操作才能让学生“想”时;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一道题,讲了许多遍,有的学生还是弄不懂时;当我们困惑于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总是困难重重时;当我们试图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不至于早早就厌学、甚至恨数学时……我们就已经在思考,在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理念了。

全书共分为十章,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分别就一些理论或方法论的思考、研究问题的发现和形成、教师研究的设计、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教材研究、基于调查的研究、基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作为教学策略的解题研究以及设计研究,为一线教师做了翔实的介绍。阅读此书,读者会感到这不是一段一段凭空想象写出来的书,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实践书;这不是一本曲高和寡、不接地气的书,而是一本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的实用书。同时,为了帮助教师们尽快上手,书中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类似烹饪的方式,讲述了许多探究的“道道”,让读者在感受这是一本既营养又实用的研究指南的同时,也会欣喜地发现原来探究离自己如此之近。

为了释疑教师们普遍存在的研究盲点“什么样的问题值得研究?”“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自己研究?”本书第二章列出了发现和形成研究问题的七个视角,为教师们打开了研究窗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从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及发展,从问题解决等方面提出研究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使用的课程和教材,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寻求问题,也可以针对教师自身的教学,从如何才能更深入地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技能入手寻求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教育教学的评估,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来寻找问题,也可以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个人兴趣与学科教学的互补中寻找问题,还可以针对学校或学生有关的一些社会、家庭、民族等因素,从影响教与学的教育环境的视角来寻找问题。同时,围绕“想知道”,书中还为教师们提供了几十个来自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及名师通过“产生转化—研究选择—聚焦提炼—反思确定”而形成的真实的问题样例,供读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条件和能力参考和选用。

一本好书,不仅要带给读者一时的愉悦和一生的启迪,还应该带给读者觉醒的启示。为了帮助教师们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蔡老师在《做探究型教师》一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问题样例,但同时,蔡老师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教育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切忌“为研究而研究”。

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有说服力?第三章从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呈现、数据的挖掘等几个方面,通过图表结合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数字、文字、符号、图像等都可以是数据的表现形式,是进行教育研究的起点和依据”。教师熟悉的“课堂现场笔记”是发现研究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擅长的课堂教学观察、常用的教学参考书、教师的备课本、反思日记、学生的作业本、问卷调查等都是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当教师把这些看似零散、杂乱的数据,通过统计图表和描述统计量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之后,它们就成了会说话的数据。言必有据、让数据说话、数据里面有黄金是我读完这本书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报告一直是备受教师们关注的问题。本书在第四章中通过对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情境、事件的描述、反思与启示四个板块的阐释,为教师建构了一个直观的文本框架。通过剖析具体的样例,指导教师一步一步清楚地认识到要学会选取与研究目的最相关的教学片段做分析和评论,首要的前提是要先理清研究思路。即对自己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促进哪方面的教学、期待读者从中学到什么新东西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考,而并非依据个人经验和感觉,任意选取。

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优势,用好教材,更好地教学?第六章以“算术平均数”的分析为例,分别就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取、教材的分析、学习目标的期望、概念的引入和发展、数学问题的分析以及研究结论的建议,为教师详细介绍了这个案例的产生和研究的全过程,让教师对教材研究的七大步骤有了整体了解,进而进一步认识到教材研究是一种能促进研究者和他人对教材有更好理解的方式,是一件为改进教与学、改进课程提供有益帮助的事情,是值得教师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做的事。

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第七章重点介绍了基于调查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即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预分析。就基于调查研究的基本认识、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数据的收集、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通过7个典型案例,为教师做了进一步论述,让教师明白,“在教育研究领域,一些难以用已有量表来测量的教育现象、行为、观念、态度等研究对象,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变化规律。”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生长?第八章同样以案例剖析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个人独立反思、合作性反思活动产生的研究成效,讓教师感受到个人反思是需要教师不断尝试、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的,是需要“立足一点,放眼长远”的;而合作性反思是基于集体智慧,分工协作,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全方位反思,逐渐改进教学的活动。无论哪一种反思活动都能促进后续研究行动的改进,因此,反思活动可以视为一个“循环圈”。通常,一节好课需要经过几轮“课前预设—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下节课预设”的循环,才能真正改进教学。为此,书中还梳理了三条可操作的基于教学反思研究的建议,使教学反思变得更加有意义。

判断一个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教学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回答“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这个问题是否包含了有意义的数学?”“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否具有挑战性?”等六个关键问题做出判断。书中以“水的浪费实验”为例,告诉教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源自现实生活;以“不同水平的数学任务”为例,告诉教师数学任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以“采用不同题型呈现问题”的答题比较,告诉教师开放的题型有助于教师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了有效评估学生的思维和推理,书中还列举了一些有利于数学表达的例句供教师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是随着教龄的增加就能教出来的,优秀的、卓越的教师都是通过个人不断地自觉追求,学习思考,持续地坚守,实践、探究出来的。“有这样一句格言让我很受启发:‘我不知道并不是通向失败的入口,而是朝向好的方面改进的一个先兆。因此,当我说‘我想知道‘我认为‘要是……会怎样时,我感到有信心。”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教师看的”,所以,在行文方式上“是教师能接受的”。读到这样的文字,相信许多教师会和我一样,被蔡老师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用心和细心而感动,内心充满无上敬意。同时,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亲近感。愿您如我一样,能在此书的阅读中,感受到实证研究的力量和意义,体会到“研究即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行知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材研究数学
教材精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