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滨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青海 海北 812200)
血常规检验通常分为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以及血小板系统等三大系统[1]。通过研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质控对策,有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检查准确率,减少疾病误诊率,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通过对92 例血常规检验患者的检查与诊断,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质控对策,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92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血常规检验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在不同的存储时间、保存温度以及采血部位下的变化情况,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患者中男性54 例,女性38 例,年龄21~67 岁,平均(38.42±4.67)岁。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常规检验患者对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批准研究。
对全部患者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均在检查前6 h 内禁食,空腹进行抽血检验,妥善保管好全部的血液标本送检处理。使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检查,分析其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等主要参数。
记录血常规检验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在不同的存储时间、保存温度以及采血部位下的变化情况,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将得出的血常规检验患者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并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当不同条件下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比较显示为(P<0.05),则为差异显著,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患者在不同的存储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4 h 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8 h 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患者在不同的存储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表1 患者在不同的存储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通过患者在不同保存温度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常温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冷藏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患者在不同保存温度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表2 患者在不同保存温度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通过患者在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静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末梢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患者在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表3 患者在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s)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血常规检验成为临床诊断的一种常用方式,其对于检验工作的效率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3]。血常规主要指的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与血液状况的检查方式[4]。
本文通过我院收治的92 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在不同的存储时间、保存温度以及采血部位下的变化情况,4 h 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8 h组患者,常温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冷藏组患者,静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优于末梢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通过研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质控对策,在血常规检验前,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静脉血红细胞与白细胞等优于末梢血,是较为理想的采血部位,其手指血稳定性比较强[6]。血液采集完成时,应注意血样的保存[7]。血样应储存在密闭容器中,储存4 h 的血液的血红细胞与白细胞等优于储存4 h 的血液,尽量缩短储存时间,以及严格控制储存温度能够提高检验的精确度[8]。
研究结果表示,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存储时间、保存温度以及采血部位等方面[9-10]。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注重质控,尽可能降低外界因素对检验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质控对策,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