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波
628200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情进展可逐渐演变为慢性迁延性疾病。据资料统计[1],欧美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在8~14/10万及120~200/10万,我国南方为2.05/10万,北方为1.64/10 万,且呈上升趋势。目前药物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手段,不同药物所取得效果也不同。本文拟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采取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 例,经相关诊断,与《中国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中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相符[2];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8~73岁,平均(43.75±6.82)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73±0.23)年。观察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18~72 岁,平均(44.02±6.85)岁;病程6 个月~6年,平均(2.75±0.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常规应用止泻药、免疫抑制剂等,积极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合理饮食。对照组行柳氮磺砒啶治疗,取柳氮磺砒啶肠溶片,口服1.0 g/次,4 次/d;观察组行美沙拉嗪治疗,取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0 g/次,3 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
观察指标:①症状评分:依据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及排便里急后重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为0 分(无)、1 分(轻度)、2 分(中度)及3 分(重度),评分等级越高,症状越严重;结肠镜检评分:行结肠镜活检,0 分:局部组织无活动性病变;1 分:局部组织轻微病变;2分:局部组织中度病变;3 分:局部组织病变严重。②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有无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表1 两组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比较(±s,分)
组别 症状评分 结肠镜检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65±1.08 2.86±0.34 2.43±0.24 0.61±0.18对照组 5.64±1.06 4.12±0.46 2.45±0.23 1.28±0.36 t 0.039 13.032 0.035 6 9.848 P 0.484 0.000 0.361 0.000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头痛1例,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3例,乏力3 例,头痛3 例,发生率为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5)。
溃疡性结肠炎诱发因素包括免疫、遗传、心理情绪、感染、饮食等因素,其中免疫因素多是因细胞免疫的T 淋巴细胞及树状突摄取处理抗原,使机体维持在免疫应答状态。
临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柳氮磺砒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属于磺胺类抗菌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在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及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作用于肠壁组织,具有抗菌消炎、免疫抑制的作用。柳氮磺砒啶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炎症病灶,抑制炎性细胞的释放,降低前列腺素量,减少白三稀合成量,但机体本身对药效吸收较少,容易出现呕吐、恶心等不适感,影响患者治疗效果[3]。美沙拉嗪属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抑制局部炎性细胞,降低前列腺素量,抑制炎性白三稀形成途径,缓解肠黏膜炎症;应用美沙拉嗪,消化道系统可吸收较多的药物成分,进一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结肠镜检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美沙拉嗪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减轻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及排便里急后重症状,改善局部病灶组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柳氮磺吡啶相比,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更具效果,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