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会计准则是财务人员的工作指南,可以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特点明显。在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中国应储备国际化会计人才,合理推动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会计准则;趋同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2-014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国际財务报告准则委员会自197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编制一部能够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为目标。至今,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中国的会计准则出现得比较晚,但国际趋同形势明显。
1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介
1.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演变
国际会计准则的起源要追溯到国际会计师大会。1972年,国际会计师大会于悉尼召开,会上提出了建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构想。经过集中筹备,1973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9个国家的会计团体共同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成熟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会计准则。IASC是民间组织,旨在建立能够为世界各地区所接受的会计准则,从而促进各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协调和改进[1]。
IASC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逐步提升阶段,第三阶段为核心准则的制定和改组研究阶段。①初步发展阶段为1973—198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汇集和选取各国的会计准则,发布主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同时兼顾各国的会计处理需求。发布的准则较为宽泛,允许准则使用者在处理实务时自主选择处理方法。②逐步提升阶段为1989—199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减少会计备选方法,划分“基本处理法”和“备选处理法”,提升财务报表的可比性。③核心准则的制定与改组研究阶段为1995—2000年。为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合作,旨在制定可以让全球资本市场接受的核心准则。1998年12月,核心准则的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2000年,IASC进行了改组,原来的IASC改为IASC基金会,由受托人委员会负责,下设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和准则咨询委员会(SAC)。改组后,IASC的目标也由“协调与改进各国会计准则”变为“制定全球会计准则”。受托人委员会由22名受托人组成,负责任命IASB、SAC和IFRIC的成员,募集和管理资金,监督IASC运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负责[2]。
1.2 中国会计准则的演变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在整体上呈现渐进状态,但在局部上呈现激进演化的态势。会计准则对于国计民生意义重大,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否则会对经济及社会产生影响。但是中国国情决定政府会在会计准则演变中占据优势地位,为激进式的准则创造了条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效仿苏联的会计制度,那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既是会计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会计政策的使用者[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特别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股票和债券也进入市场,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的适用主体也变得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2年11月30日颁布了“两则两制”。“两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这一改变说明中国的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但仍然是分行业进行会计核算。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分所有制和行业的会计制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2001年出现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小企业会计制度。这3个会计制度的出现取代了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分为了3大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强[4]。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为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单位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共同签署联合声明,表明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6年,财政部建立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内容与IFRS基本一致,实现实质性趋同,但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5]。
2010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这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中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制定和发展方向。2014年,财政部又新增了3个会计准则,修订了4个会计准则,通过发布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新规定,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准则的具体内容已基本与IFRS对应。
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
3.1 全球经济一体化
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跨国公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契机,但是中国原先的财务报表不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阻碍了经济发展[6]。
3.2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如果中国使用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差异过大,就会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海外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中国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情况,选择放弃经济活动。海外企业或中国企业也可能需要花费资金重新编制财务报告,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
3.3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是安理会5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里也有来自中国的理事。国际地位要求中国应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表现。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如今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各国的贸易变得更加频繁,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
4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1904年,第一次国际会计师大会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这也是第一次协调国际会计事业的尝试。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了41条国际会计准则和30多条解释公告,相对健全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的组织由IASC改为IASB,IASC发布的是IAS, IASB发布的是IFRS。20世纪末,美国作为第一个制定会计准则的国家,成为了各国的风向标。然而美国在2001年爆出了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2002年爆出了世界通讯公司的财务丑闻,引发了人们的对美国会计准则及其指定模式的反思。2002年,IASB和FASB共同签署了诺沃克协议,同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引入学习阶段、学习借鉴阶段以及统一完善阶段。①1979—1992年是引入学习阶段。1979年颁布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这是中国开始设计国外相关会计准则的起点。②1993—2000年是学习借鉴阶段。1998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代表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③2001年以后是统一完善会计制度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業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在关联方披露问题上,关于共同受政府控制的企业是否为关联方的问题,之前的国际会计准则持肯定态度,而企业会计准则持反对意见。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后规定,因受同一政府控制、联合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为关系人的另一个体豁免披露。
5 促进国际趋同的策略
5.1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级会计资格证持有者仅14万人,可见具备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人员并不多。截至2016年,国际注册会计师全球共有37万人,中国有超过22 000人,其中有18 000人在香港。
国家应大力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人员要懂国内的会计体系,也要熟悉国际会计惯例,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计算机基础。只有为会计领域提供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会计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5.2 持续推进国际趋同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贸易迅猛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贸易中所受到的阻碍,都要求中国不能停止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不断增强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让IASB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玉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导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吴映雪.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7(32):132-135.
[4]梁少春.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J].新经济,2016(24):82.
[5]肖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N].中国会计报,2016-11-27(1).
[6]宋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