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衣:
有学生曾经问我,如果用一个字和两个字分别来评价《傅雷家书》,她很好奇,我会做出怎样的描述。
我给她的答案是:一个字——美,两个字——温暖。
《傅雷家书》之美,首先在语言。这样的语言,平实、温和,娓娓道来,如抚慰婴儿的母亲之手,美得温柔,美得舒服。
《傅雷家书》之美,其次在情感。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许多人更是免不了溺爱。从傅雷的书信中,却完全看不到溺爱的影子。但他的情感,一如他的语言,火候刚刚好,丝毫不多,也丝毫不少。这样的情感,我们能看到其中有光芒在闪耀,不火热,但足够震撼。
《傅雷家书》之美,还在于格局。一个父亲对孩子说出的话,看似拉家常,却处处闪现着人格、品性的光芒,处处展现着辽阔的视野与胸怀,充满了魅力之美。
相信阅读过《傅雷家书》的朋友,一定会有一种被浓得化不开的温暖包裹着的感觉。那里面蕴含的温厚、深情,暖暖的,充满了美好。这一切,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想:这,就是幸福吧?
因为拥有温暖的爱,所以拥有幸福的家。
《傅雷家书》最早于1981年出版,这在当时是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几十年来,《傅雷家书》畅销不衰。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美好的渴望是相通的。
本期“青春悦读沙龙”,一起来“悦读”《傅雷家书》。
赤子之心
有那么一本书,它如山间潺潺的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它的感情是那样纯真,那样质朴,那样深情。它,就 是《傅雷家书》。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傅雷个人及其家庭范围。
1966年9月2日深夜,连日遭受批判的傅雷夫妇坦荡地选擇了死亡,选择了离开。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以此来捍卫他们的尊严,永远地告别了他们最爱的孩子和这个他们曾经认真生活的世界。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对人生、文学、艺术侃侃而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贯穿一生的独立自由之人格,体会到了他那严厉却又不失仁慈的父爱。
“赤子之心”是《傅雷家书》贯穿全书的精神,同时也是傅雷先生做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正如其挚友楼适夷先生所言:“《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先生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时刻进行着调整。在孩子面前,他从未高高在上,他和孩子在对艺术的切磋交流中成了知心朋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总是寓感情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同许多父亲一样,爱子之心犹如大海,澎湃而又深沉。
这一本书是打开智慧之门、启迪心灵之窗的钥匙。我们不要只限于浮光掠影般的浏览,而是要去深刻领略这一艺术瑰宝。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人活一场,还是要有自己的信仰,要对崇高的东西有所追求,要让自己的心灵干干净净,要认真地活过——就像傅雷先生那样……(湖南平江县启明中学:傅 禛 指导老师:丁双全)
成长,因为陪伴而不缺席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距离已经不是亲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障碍了,语音和视频通话成了远隔万里的亲人之间便捷的交流方式。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父母与子女聚少离多基本是当今时代的常态,这就为父子之间感情的培养、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他们之间有语音、视频交流,但似乎很难顺畅,大多是例行公事般,难以深入内心。书信却不同。“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就是相隔万里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而父子之间的家书,更能维系聚少离多的父子之间的情感,成为一种陪伴。
再次捧读《傅雷家书》,感慨良多。傅雷先生写给留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家的儿子傅聪的信件,字字含情,读者无不为他们的这种父子情所感动。
傅雷先生在信中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都说得那样诚恳,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对党和国家的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和关心又说得那样自然。他贯穿于全部家书字里行间的精髓,就是要儿子热爱祖国,潜心学艺,做一个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先生通过书信这种如今看来似乎过时甚至是另类的陪伴,达到了不缺席子女成长过程的目的。我从傅雷先生那热烈而恬静、深刻而朴素、微妙而率直的内心世界中,学到了陪伴孩子成才的人生真谛。(湖南省平江县三市中学 余民强)
爱心教育引领成长
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引领,需要关爱,更需要历练。傅聪在国外生活的十几年,作为父亲的傅雷,虽与儿子天各一方,但鸿雁传书,音信不断。父子间通过书信增进感情,无话不谈。傅雷通过家书表达爱子之心,用情之深,感人肺腑。他帮儿子傅聪解惑释疑,使其在国外孤身一人却能健康成长,未走弯路——真正是“家书抵万金”啊!
当今时代开放,像傅雷父子这样远隔万里的情况是很多的。比如,留守少儿就大多数与父母聚少离多,出国留学、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网络信息化时代,电话、信息、微信沟通十分便捷,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山村的子女却隔膜起来了。很多人当面不好意思或不敢说出来的话,通过书信却可以尽情表达。建议让我们的孩子试着用书信向父母倾诉,父母也争取多写信与孩子谈心。这种持之以恒的爱心教育,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害怕缺席子女的成长过程,多会直接用钞票来弥补,因缺乏监管,不少留守少儿趁机将父母的血汗钱随意挥霍。如果留守少儿的父母能够读读《傅雷家书》,学习傅雷先生用书信这种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或许就不会留下缺席子女成长的遗憾。(湖南省平江县爽口中学 李日明)
《傅雷家书》(节选)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绝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历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用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存着凭吊的心怀。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