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2019-09-23 06:35杜倩文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

杜倩文

【摘 要】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和运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方法论的研究,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政策建议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既涉及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于供给侧。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实事求,勇担历史责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就在于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使农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相适应。其核心在于通过自身做出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层面上均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一)新供求视角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分析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规律的前提是要认识经济现象,想要认识经济现象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工具,也就是一定的基本概念、范畴以及由这些概念和范畴间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论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涵盖的供求概念范畴,提出了一个从全局出发观察我国农业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农业供给与需求的概念涵盖了农业经济运行的一切层面和领域、包括了农业经济活动的一切主体和内容。从经济运行层面角度来看,供给与需求的概念既包括微观层次上的供求,还包括宏观层面的供求,即覆盖了经济运行活动的全部领域。就经济主体的活动而言,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可以被视为某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因此,农业供求范畴不仅是对农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而且也是对其最全面和最一般的概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和总体观察农业经济全领域的视角,是整体认识农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二)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法

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为了让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此,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遵循农业经济系统自我循环演进的内在规律,减少不适当的人为干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的完善上。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巩固并加强国有企业在稳定宏观农业经济上的重要作用,克服市场缺陷,避免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使用不当造成的供求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辩证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历史观点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观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都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不了解历史,就不能准确把握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充分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历史、从中总结特点和规律,对于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出解决农业经济问题一切对策办法的根本依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历史观点分析我国农业供求矛盾运动规律得出的必然结论。我国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了供给侧。由这一客观事实决定,解决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也在供给侧。供求矛盾运动的重大转变说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避免陷入思维定式,果断抛弃已经不再适用的旧观念和老办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具体地分析我国农业供求矛盾运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的高水平发展。

二、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充分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释放了其制度绩效。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首先,由于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小,不能获得规模效益;其次,农户经营规模小导致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最终无法实现农户与广泛市场的有效对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最后,由于经营规模不足,全国亿万农民都在从事零散的农业生产活动,这就增加了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活动监管的难度,农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综合来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首先,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部分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因此虽然中央加大了对其的投资力度,但大部分地区的灌溉水库及其配套工程以及沟渠堤坝等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其次,农村交通设施落后。虽然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近年来加快了进程,但是从农村全域看,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这一问题更为凸显,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看仍然差距显著,这阻碍了农产品运输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最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提升。

(三)农业产业链条较短

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且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与我国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相比差距较远。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依然以是以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条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利益长效链条机制亟待建立,三大产业的利益联合机制仍有待完善。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则是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保持经营规模适度。规模经营一定要与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特征及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最后,要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合理配置资金、人力、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农民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充分释放出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制度红利。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国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首先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其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使城乡公共资源得到均衡、合理的配置,打造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最终促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

(三)加速农村三大产业融合

加快农村三大产业深度融合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首先,要加快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充分延申,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等方式,不断拓宽农业产业边界,让农户更多的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其次,要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要以工业发展理念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工促农,用现代技术设备改造农业,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后,要加快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创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使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融合,共同发展。

四、总结

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结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不难为解决问题积极找出对策。因此贯彻落实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同时要充分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志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研究[J].理论月刊,2016(11).

[2] 马世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探讨[J].现代商贸研究,2017(24).

[3] 余乃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新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

[4]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4(4).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