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张双
摘 要 由于社会类舆论事件自身的特殊性,分析社会类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有利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良性管理。文章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和抽样调查方法,对2018年社会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舆论分布;事件强度;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5-0018-03
本文选取知微事见数据库中2018年全国事件进行整理,且选取影响力为70以上的事件作为样本库,共整理事件151件,事件影响力均值为74.67,根据事件属性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社会、财经、互联网、娱乐等11类事件,经梳理统计得出社会类舆论事件在该样本库中所占比例最高,共计37件,约占全年舆论事件的24.5%。本文以这37件事件的舆论分布、事件强度为主要分析对象,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出2018年社会类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
1 社会类事件的舆论分布
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舆论既提出社会目标,又提供社会反馈,可见,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意见的“数”是舆论成立的基础,因而可以根据舆论事件的月度分布和事件比例总结其舆论事件的总体态势。
由图1可见,2018年全年舆论事件的月度分布主要呈现锯齿状的分布状态,其中3月份舆论事件数量最低,年初、年末和8月为全年事件较多的时间阶段。而社会类舆论事件的总体舆论分布与全年舆论分布不同,主要呈现为勺子状,其中社会类舆论事件数量最低的月份为7月,数量最高的月份为11月,较高的月份为1月、12月,这主要与这些阶段处于年初、年末,假期较多以及其处于工作开始或工作核算阶段有关。由此可见,社会类舆论事件的舆论分布与全年舆论分布特点有重合部分,但不是完全相同,高发月份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
本文通过社会类舆论事件数量与舆论事件总数的占比从纵向分布上进一步把握社会类舆论事件的舆论分布。
由表1纵向对比可见,除6月、7月及9月外,社会类舆论事件数量均超过每月舆论事件总数的10%,全年舆论事件数量最少的3月,社会类舆论事件仍具有较高的占比。6月和7月占比较低,其主要原因为2018年6月体育赛事较多,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7月因灾情较多,受众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2018年由于短视频的成熟及其监管机制的出台,短视频的整改以及整改的效果成为8月的热门事件,因此社会类事件的比重有所下降。从总体情况来看,社会类舆论事件在全年舆论事件11类分类事件中占比较高且相对稳定,这说明社会类舆论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力。
根据上述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社会类舆论事件的舆论分布以勺子型分布为主,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年初和年末为社会舆论事件的高频月。
2 社会类舆论事件强度
社会事件的事件强度主要是指社会事件对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事件影响力、事件持续时间、平均传播速度。
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强度平均值约为75,较高于全部舆论事件的均值,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事件影響力强度大于90的有1件,事件影响力强度在80以上的事件有7件,事件影响力强度在70~80之间的有30件。虽然社会事件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事件居多,但其中事件影响力强度大于90的仅有1件,所以其不太具有成为有严重影响力事件的趋势。事件持续时间同样也可以影响社会事件的事件强度,且与其成正相关关系,经整理发现,社会事件平均事件持续时间为8天21小时,相较于总体舆论事件的事件持续时间10天5小时略低。此外,社会事件除了类似于高考这类惠民信息、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故等灾难性事件外,事件的持续时间都以5天为主。社会事件的平均传播速度119条/小时,略高于总舆论事件的平均传播速度88条/小时,这主要与社会新闻的内容通常关乎民生,又以博人眼球为目的有关。
综上可见,社会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事件强度,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高影响力、高传播速度、低持续时间的特点。
3 社会类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
社会类新闻一般以民生新闻为主,其传播内容多以社会热点、惠民信息以及奇闻异事为主,该类事件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央级媒体为主的把关人
把关人即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不同的传播者对于同一事件的传播具有的不同的传播效果,社会类事件的影响力大小也与传播者有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知微事见中不同类别的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对社会类事件传播者的特点进行分析。
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增加了社会类事件的曝光度,提高了社会类事件的传播速度以及舆论影响力,但与此同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也相继出现,因此,公信力和威信力高的把关人是否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对舆论走向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类事件的发生具有偶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央级媒体在某一事件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可以保证其传播的准确性及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以2018年“双十一”这则社会类事件为例,该事件共有204家重要媒体参与,由前三类媒体的事件参与度分析可知,央级媒体参与度为89.7%,财经类媒体参与度为72%,科技类媒体的参与度为78.8%,由此可见,央级媒体对于社会类事件的参与度高于其他类别的媒体。
综上,在社会类事件的传播中,权威性高的媒体——央级媒体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3.2 受众地域、性别关注度的趋同性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在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缘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受众具有广泛性和混杂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地域和性别两个方面分析社会类事件的受众特点。
经统计,男性对于社会类事件的关注度普遍高于女性,其关注度的平均比例为78.1%,女性为21.9%。随机选取四件社会事件,并观察性别群体对事件的关注度与其他条件之间的关系,整理如表2。
由表2可见,两个群体对于持续时间越长以及事件影响力、“两微”影响力越大的事件都呈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其中女性更偏向于关注微信影响力大的事件,其内容主要与娱乐和购物的信息相关,总体而言,女性对于社会类事件的关注度普遍低于男性。
从不同地域对事件的关注度来看,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广东和浙江,北京地区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涉猎较广,广东、浙江两地受众比较倾向于关注本地区的信息,例如港珠澳大桥通车、2018年ChinaJoy等事件。
综上,社会事件受众的地域和性别逐渐出现趋同性,即社会事件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为北京,男性已成为关注社会事件的核心群体。
3.3 传播内容的不稳定性
舆论事件的稳定性是衡量舆论状态的重要指标,舆论越稳定,越有利于社会公共管理。社会类舆论事件容易发生反转,稳定性相对于政务、财经舆论事件较低,例如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在未公布行车记录仪内容之前,舆论几乎一边倒指责司机一方,而当内容公布时,舆论随即发生反转。
造成社会类舆论事件不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现在社会类舆论事件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网速的高速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化,使事件热度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同时官方机构内容发布的滞后性,给谣言等假新闻的出现创造了机会。其次,由于社会类舆论事件更贴近受众的生活,不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如果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易于被更具故事性、更博人眼球的言论所影响,而忽略内容的真实性。最后,舆论领袖也是社会类舆论事件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舆论领袖一般具有消息灵通、分析能力强、具有人格魅力三个特点,但同时舆论领袖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在官方机构消息发布滞后的情况下,受众极易接受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无关事实的真相。
3.4 社会类舆论事件议程设置困难
与其他类别事件相比,社会类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主要体现在媒介难以对社会类舆论事件进行议程设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类舆论事件内容涉及广泛,且与其他类别的事件相互交叉,内容的广泛性和杂糅性使社会类舆论事件的议程设置难以找寻到“着陆点”。其二,社会类舆论事件具有突发性,事件的传播速度往往呈指数增加,使得媒介缺乏足够的时间实现议程设置。其三,谣言频发,由于社会类舆论事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时常出现谣言在社会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先于官方声明发布的情况,谣言的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声明的传播效果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媒介的议程设置更加困难。
经对2018年社会类舆论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社会类舆论事件的传播特点主要集中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与事件的议程设置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为央级媒体作为主要媒介,传播内容具有不穩定性的特点,受众具有地域和性别趋同性的特点以及事件的议程设置具有困难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喻国明,路建楠.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J].当代传播,2011(1):12-13,21.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2-9.
[4]陈先红,宋发枝.互联网新技术背景下的舆论传播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6.
[5]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的挑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