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璐, 孔 锦, 陈海鹏, 段七零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明显。由于缺乏地方文化背景支撑,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与地方文化企业需求脱节,文化产品缺乏特色,约束了地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作为国务院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扬州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依托扬州传统地方文化,通过构建“三室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走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的新路。
地方文化内核包括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2]。物质层次指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演艺餐饮等;制度层次主要指地方历史演进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主要表现为地方礼仪与风俗文化;精神层次主要指地方人群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如扬州崇文尚德、创新创造、仁爱爱人、开放包容、精细精致、文明优雅的城市精神[3]。
艺术设计人才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不仅须从物质层面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载体,更要从精神层面融入地方文化内核。目前地方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一般停留于物质技能层面,物质技能所根植的文化内核受到忽视。这种僵化传承导致地方文化内核无法与文化市场需求有机融合,文化产品创新过程受到阻滞。因此,界定地方文化的内核是地方文化嵌人才培养过程的前提。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同时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诸如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各类形式的地方文化。将扬州地方文化内核融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须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加以界定见图1。
图1 扬州地方文化内核的3个层次
物质层次是扬州文化的物化部分,工艺美术如扬州漆器、玉器、剪纸、绒花、盆景等,地方曲艺如扬州清曲、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木偶等,餐饮美食如板桥宴、红楼宴、高邮鸭等。
制度层次主要表现为地方礼仪与风俗文化,如扬州剪纸技艺就发端于唐代扬州早有“剪纸事鬼”和剪“彩胜”风俗[4];扬州传统艺术扬州评话(评弹)中则包含大量对扬州风俗情节的描写。物质层次工艺美术、地方曲艺、餐饮美食离开了制度层次依托,就失去了发生和演化的土壤,在市场上只能成为普通物件而失去了文化含义,价值大大降低。
精神层次则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内核,如扬州盐商作为地域商帮所表现出的崇文尚雅精神,使之成为扬州文化制度与物质层次的推动者;再如以郑板桥为代表的“八怪”非主流文人群体,大力倡导“笔墨当随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文坛、画坛上扬起一股清新之风。领异标新,与时俱进,就是当代人从郑板桥身上读到的扬州文化精神。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重视物质层次的技能教育,忽视了制度与精神层次的内容。地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融入地方文化内核,可分为3个层次的系统设计:实训室+教室+大师工作室,分别对应扬州地方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次[5]。
在校内建立传统手工艺实训场所,比如根据传承内容与地方工艺美术集团共建漆艺、玉器、雕版工艺“校中厂”,打造以研发、加工、培训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平台,在艺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实现与地方文化的无缝对接。
通过开设地方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地方悠久历史和文化,构建学生对地方文化理解的全面框架。
文化名师、工艺美术大师是地方文化的核心载体。创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的大师、名师工作室,探索性地开展师带徒、社会文化扶持机制等传承方式,发挥名师工作室在文化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强化工作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鼓励非遗传承人、技艺大师、文化名师入驻校内实训工作室、走进课堂,将任务带到工作室,形成地方文化的外部熏陶。组织由大师、名师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实践,将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核有效继承,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了“三室三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将扬州地方文化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内核融入人才培养实践,需要课程体系、文化课程、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起支撑作用[6]。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一个从感性——理性——创作的渐进过程[7],基于上述观点,艺术设计人才融入地方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地方文化体验课程阶段。开设于第一、第二学期,主要是制度层次的文化内核融入,开设课程内容涵盖扬州地方文化、扬州工艺美术、扬州古典园林等。该阶段课程以体验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通过带领学生到扬州博物馆、扬州各类工艺美术主题场馆(漆器、玉器、剪纸等)、扬州名胜古迹(瘦西湖、个园等)参观等形式,增加学生对扬州文化的感性体验,使学生对扬州文化有框架性认识;(2)地方文化技能生产实训阶段。开设于第三、第四学期,主要是物质层次的文化内核融入,开设主要课程包括“漆艺设计与制作”“玉器产品设计与制作”“旅游工艺品设计”。该阶段课程以实训为主,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扬州文化的物质体验;(3)地方文化产品生产实践阶段。开设于第五、第六学期,主要是精神层次的文化内核融入,该阶段艺术人才培养采取师带徒模式。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兴趣,提供漆器、玉器、剪纸等方向供学生选择。第六学期则根据学生在第五学期的方向,设计相应的扬州文化产品。该阶段学习地点主要在大师工作室,在师带徒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扬州文化的精髓,积累文化创新能力(图2)。
图2 “三室三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地方文化体验课程重点介绍地方历史脉络和文化思想,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学。精选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体现专业的地域特色。为此,将扬州特色地方文化如漆器、玉器、雕版印刷、剪纸等非遗项目引入课程体系。萃取民间美术作品在构图形式、图形纹样、色彩运用、审美思维、造型意识等方面的设计元素,成为学生日后独立创作的“素材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地方文化的传承基因与发展动力,固化学生文化创新的“原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方文化技能生产实训不仅突出专业技能,而且强调文化产品的市场检验机制。一个好的文化产品必定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历史精髓,因此在鼓励学生开展文化创新的同时,必须时时检验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可引导师生围绕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开展地方文旅产品设计或企业定制设计,将作品转化为商品。从作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是创新的价值检验过程,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播过程,更体现了学生的文化创新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文化的内核融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平台也是地方文化内核融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应建立针对地方文化的非遗传承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能够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地方文化的精髓。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遗资源,进行地方非遗传承数字化光盘制作,丰富导学资源库内容;同时地方非遗教学资源库的数字化展示也可将非遗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基因传承并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的相互渗透。
第一,工艺美术大师、文化名师工作室进校园。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搭建学、产、研一体化平台,更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筑巢引凤,构建地方文化氛围。比如建设校内扬州漆艺、玉器工艺大师、文化名师工作室。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文化名师工作室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地方文化内核与工作技艺的共同作用,达到地方文化“多维渗透”的效果。具体实践中,低年级以工艺美术大师、文化名师讲座为主要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兴趣。在高年级则以工艺美术大师、文化名师工作室为教学场所,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进行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7]。
第二,强化校内专任教师对地方文化知识背景研究。教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地方文化内核融入的深度和速度[8]。首先,引导教师加强地方文化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师对地方文化的深度了解,使之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为地方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和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利用“三室”,打造“实践”师资团队。以“三室”平台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沟通的桥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核心在于鼓励教师创新创作具有市场价值的文旅产品,并将之作为职称评定的核心指标,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9]。
通过地方文化解构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建立“实训室+教室+大师工作室”空间体系,形成“三室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配套的课程体系、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为高职院校如何传承地方文化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10]。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三室三融”模式是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设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打造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有利于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育,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