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究竟在读什么?

2019-09-20 16:09楚遵星
知识文库 2019年17期
关键词:琵琶行古诗词诗人

楚遵星

引言: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年年必有的,但学生们的得分率却年年都是很低的,笔者认为,我们此时最需要做的应该是沉下心来,埋下头来,过分的功利意识淡下来,回归一名语文人的本心,去探究备课思路的更多可能性,力求从根本上找到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从教近十年来,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被翻来覆去讲过太多遍,家常课、公开课、比赛课,每次都沿着前人铺设好的教学思路应对,甚至从来都没思考过为什么非要如此,有几次讲课居然还得到了听评课老师的满堂喝彩,让正准备伴着下课铃声走下讲台的笔者很是局促和茫然。最近一次筹备比赛课时,脑海中却突然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并且久久萦绕不去:古诗词阅读,我们究竟在读什么?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年年必有的,但学生们的得分率却年年都是很低的,纵然拼劲力气,使尽浑身解数,甚至将诗歌分门别类,试题训练精准到题干中的每一处关键词,答题模板具体到每一个专业鉴赏术语,依然无法改变此现状。于是学生们困顿了,平时讲课所讲内容与考试答题似乎完全割裂了,于是作答过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着边际,仅靠运气和造化求取零星得分。作为普通教师,这是很让人惆怅的事情,有时甚至会不觉长叹一声:这群孩子已经彻底丧掉对传统古诗词的感悟能力了。而作为一名有情怀的语文人,则不免心中隐隐作痛,不惜为学生四处寻方问药,疲于奔走。

笔者认为,我们此时最需要做的应该是沉下心来,埋下头来,过分的功利意识淡下来,回归一名语文人的本心,去探究备课思路的更多可能性,力求从根本上找到提升學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1 读懂诗意

古诗词的内容其实是古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理解一首诗的大意,便是让我们的灵魂透过历史的迷雾窥探古代社会生活以及古人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以人物之间的关系为线索,把握住作者叙事的来龙去脉不甚困难,但仍需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字音疏通,字词含义把握,叙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厘清等等。经过一系列工作做下来,我们发现,该诗歌的内容无非就是一名仕途失意的诗人偶遇一名沦落江湖的歌妓,因彼此命运相似而惺惺相惜顿生感慨的故事,其实在诗歌小序中已经叙述得很是清楚。这样一来,倘若作者只是为了叙说一段故事而作此诗歌,似乎根本没有必要,就算作者试图用更长篇幅充实完善故事的细节,展现生活更多风貌,也大可选择与小序文体相仿的叙说方式。

由此我们发现,读一首诗,仅仅读懂了它的大意,似乎并不能让我们明白它所存在的更多价值,也不足以让我们明确诗歌这一文体本身的意义所在。

2 读懂情志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这些对于诗歌的理论阐释,让我们了解到诗歌存在的根本价值其实不在于叙事本身,也不在于描写景物和人物本身,而在于通过叙事和描写寄寓的作者心志。作者心志的表达往往来自于作为人类个体最本真的情愫,他可以有,我们也可以有,于是彼此间感情的碰撞和共鸣便成了一种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正如钱穆先生在《谈诗》中所言:“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读一首古诗,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说,站在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去感受诗人所营造的情感世界,揣摩作者所寄寓在诗中的浓烈情志,读诗的趣味性便会增添很多。

《琵琶行》中作者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话,揭示了本首诗歌的主旨所在,一位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庙堂老爷,一位是曾经风华绝代的教坊歌女,而今,庙堂老爷被发配江湖之远,教坊歌女也早已是门前冷落,命运起伏的高度相似,让作者与琵琶女心灵产生无限共鸣,甚至不惜互诉衷肠,将自身经历和盘倒出,分享给彼此。作为当代人的我们,作为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经历、学识、感悟能力或许并不足以去理解两位人生沦落者的悲戚有几多深,但起码会让我们不由联想起自己人生所遭遇过的相似经历,换言之,它会触发我们心中本能的共鸣点,并且带着这种共鸣的情绪融入到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去感受那种知音难觅的苦楚,知音觅得之后的涕泪横流。这种情境的融入,即使没有让我们跟着声泪俱下,也会让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多了一层意义,岂不妙哉!

3 读懂情境

说到情境的融入,我们不得不把关注焦点转移到本首诗歌的环境描写上来。倘希冀读者能够融入自己笔下的一种情境,必须先创设一道引入之门,换言之,诗人必须有意借助某些物象(即“意象”),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书卷一入手便像置身其中。《琵琶行》中一开篇便以江月为背景,创设出一种江头送别的苍凉凄清气氛。读者反复吟咏,情境便会愈陷愈深,最终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此后,“江月”这一意象几乎贯穿了整首诗,诸如:“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江月”不去,读者便难以从情境中脱身而去,诗歌情境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灵魂,而诗人与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便是和这情境相衬相生的,景为情染,情借景重,这便是好的诗歌魅力所在。

4 读懂文法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过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创作必须以感情为根基,以具有实际意义为目的,它们正像是植物的根和果实;而形式上的语言和声韵只是苗和花。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内容是诗歌的根本,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琵琶行》中历来被人称道的便是其中对于音乐描写的章节,诗人不惜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同时还运用大量拟声词加强模仿的效果,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等,非常传神地将不可视见不可触摸的音乐具象化了,同时又用乐调的变化暗示出琵琶女甚至诗人自己此时心理情绪的波澜。这所有的精彩,在读者看来是耀眼的,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是文采斐然的,是值得陶醉和惊叹的,甚至千古以来是无出其右的,是后世学习音乐描写的最佳摹本。

但在诗人自己看来,这似乎并不值得大肆张扬,因为这并非本首诗的真正内蕴所在。诗人此番苦心,更期望的或许是,后之览者能够更投入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感受诗歌语言本身的节奏和文法特点,去领悟诗中弥漫的感伤气韵。读而出声,体会诗文的声韵之美,通过声情并茂,韵律和谐地诵读,去更深层次地领悟诗人所寄托地情志。这或许也是诗人选择用“歌行”这种节奏流转自然,可歌可唱的诗歌文体的缘由吧。

5 读懂诗韵

这是目前教学中落实情况最不理想的方面。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流于让学生读、背,却忽视了诗歌诵读时的最佳方式。流行歌曲能够流行,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旋律,二是歌词。古诗词的存在价值也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层面。适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声律知识和节奏把握技巧后再加以吟诵,能够更好地还原古诗词的魅力以及诗人本身的气度,从而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指导,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得到提升,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是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

综上,我们在讲解古诗词时,务必先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审美鉴赏水准,而非一味地灌输式传达。引导学生学会品读一首古诗,恰如酒师教给他人品酒,无法替代,无法强迫,唯等口熟心熟尔。

(作者单位:济宁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琵琶行古诗词诗人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吕楠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朋友
“诗人”老爸
愤怒
猜诗词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