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9-09-20 06:19张娇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改善保障

张娇

摘 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内心的美好期盼。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持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关键词:改善;保障;民生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养老、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社会矛盾发生转变需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这个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3]。从物质需要来看,人民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吃饱”“穿暖”,而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在吃的方面人们现在追求的是营养搭配,营养健康,把健康放在首位,而不是满足于“吃饱”。在穿衣方面人们追求的是高大上,讲究颜色款式的搭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品味越来越高。最基本的吃饱穿暖已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从文化需要上看,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多样性,文化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属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以前人们物质水平不高的时候看场戏可能就觉得是享受。现在人们娱乐的项目多样化,像看电视、话剧、还有现在的有些人们喜欢跳广场舞等等,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

(二)社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今,社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要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民生要有持续明显的改善,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等收入人群收入人群占我国人口数量的绝大部分,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十分广阔的内需市场,但是就业的质量却不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普遍偏低,公共严重供给不足;医疗、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民基本享受不到这项资源。只有把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释放被抑制的需求,才能让供给端升级,实现高质量分配。

促进高质量的循环,就是要解决供需矛盾,逐步缓解经济运行当中供给和需求的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要求,就必须逐渐改善民生生活以及不断满足人民的美满生活要求,即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此社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要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改善,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关注人民群众最切实最心系最本质的利益问题,老百姓关注什么、期待什么,需要什么,就要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就是老百姓感觉不满意、不认同、不欣慰的地方,尽其所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解除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尽量让人民群众感到生活幸福、快乐。

(二)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的实现小康社会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紧抓现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而民生领域也存在很多短板和弱项,比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只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提高人民的认可程度,进而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各个经济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容不得任何领域的掉队,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就是贫穷问题,确保针对贫困人口帮扶救助,编实筑牢民生保障网络将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脱贫目标的达成,方可让全面小康的实现彰显出本质意义。还有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卻忽略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所以这个短板我们现在也要补上。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伴随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尤其在民生领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比如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导致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发展有了差异,难免在利益分配上也有差距,再就是城镇和农村的差异。这些差异,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凸显出来的矛盾都可能成为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新时代,逐渐减少有失公平正义的情况,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保证把“蛋糕”分好,用各项制度维护来百姓的各方面利益,为创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一直努力着。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解决好人民最关注、最直观、最本质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发展,只有劳动力发展健全,才能实现全能发展、因此,这就离不开人的德、智、体这三者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想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环境以及发展的经济状况是与人的不断拓展前进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支撑人的全能发展的基石。如今,社会发展正是我国近几百年来最巅峰的时代。总之,我们现阶段,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家国安定,社会和谐,政治平稳,经济飞速发展,更可欣的是一直以人民为中心的我国,在向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一直为人民着想,也在为给中华儿女的生活创造更美好、更和谐的时代奋斗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道路上,我们一起奋斗着,只盼2020年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覆盖,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的整体收入收入平剧增,生活质量提升,实现民主最大化。

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匡正社会风气,整合社会利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良好的物质、社会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良好的物质、社会环境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满足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牵引人民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想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必须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起奋斗。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听之任之、漠然处之,就会导致民生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人民的幸福感日趋降低,导致社会矛盾,就会使我们与“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繪制了新的蓝图,目标勾画得越来越清晰。在新理论的引领下,共建中国梦,不仅需要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更需要改善民生的持续发展,这是复兴之本,也是梦想基石。“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在诠释中国梦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彰显出实现中国梦期间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完善的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的改善。想要全面实现全党人民的“中国梦”,就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具有现实意义,要想实现我们发展全民共享,要想国家取得长治久安,就必须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政权才能稳固,国家才能繁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2] 杜润楠.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当代价值[D].太原科技大学,2017.

[3] 徐玲.马克思民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当代民生建设路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265-266.

猜你喜欢
改善保障
土地确权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让法律走进心灵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IOWHA法的物流需求组合改善与预测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