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吟唱课堂“三美三力”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9-09-20 13:34黄臻徐莹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开课旋律意境

黄臻 徐莹莹

为更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新时代中职教师的责任与担当,2018年9月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第三版(每册教材加了12首课外古代诗词朗诵篇目)在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启用。学校教师团队申请了区教育研究课题《中职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在全校30个高一教学班、1312名高一学生以及9名语文教师的古诗词课堂实践基础上,围绕“古诗词吟唱教学”展开研究,以校内公开课、校外竞赛等形式展开学科研究讨论,归纳了易操作、高效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炼了包括“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注意力、共情力、审美力”等在内的古诗词吟唱价值。

一、吟唱教学实践

(一)“吟唱”的概念

“吟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吟咏歌唱”。本论文中的“吟唱”是区别于“吟诵”存在的,非吟诵之念白,吟唱是“依照乐律发出声音”,通过略显夸张的轻重缓急,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蕴。吟唱强调用音符诠释歌词的意境,既融合了音乐(一般都有谱可依)又有一定的表演性,透过腔调的运转,将诗词情展现在声情之中,带领学生体悟诗词中的韵律美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内涵,用旋律去描绘古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

(二)吟唱在课堂中的实践

2018年以来,学校两名语文教师分别承担了两个学期的校级公开课,授课题目分别是《诗经·静女》与《山居秋暝》,均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诗经·静女》以陈琴诵读法为基础,将吟唱设置在课堂的巩固环节。教师在疏通文意后,领唱《静女》,再引导学生清唱《静女》。由于吟唱的韵律基本按照《诗经》常见的“二二断句”节奏打拍,因此在两遍练习后,学生就能在课堂上立即掌握吟唱技巧,脱口而唱,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该例中,听课教师针对教学拓展环节,提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其他《诗经》篇目中按照统一韵律练习吟唱,进行下一次课堂竞赛。《山居秋暝》则选取了现代钢琴家石进《夜的钢琴曲五》2的纯音乐旋律为伴奏,为五言律诗伴唱。教师先将熟悉钢琴曲旋律作为课前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同样在课堂的巩固环节教授学生将诗句代入旋律中学唱,同样收到不俗的效果。

(三)吟唱教学成绩

在公开课《静女》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将课程浓缩成微课,上传到校内教学资源库,方便校内教师共享学习,大大减少了找寻网络众多良莠不齐的吟唱资源的时间与精力。此外微课作品《雅乐诗经——领略<静女>之美》也荣获2018年广东省“超星杯微课大赛”三等奖。在这此后,《诗经》中的其他作品如《采薇》《无衣》等文本教材也被陆续录成吟唱微课素材上传到资源库。

公开课《山居秋暝》被推荐为2018年深圳市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优质展示课程,授课教师在原来校内公开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在学生吟唱中现场用粉笔描绘山水画的环节,在“诗、乐、画”模式中最大程度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色。

(四)实践结论

综上所述,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古诗词吟唱在课堂导入、课堂巩固以及课后作业等环节出现频率较高,且一般只出现在课堂的一两个环节,所占时长一般在20%到30%之间为佳。为提高可操作性,古诗词所用韵律可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在海内外著名吟诵大师自成体系的吟诵基础上吟唱,如华锋、陈琴等,这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吟诵技巧,再加上音乐吟唱;第二种是将诗词进行体例分为,诗经一类、五言七言一类、律诗绝句一类、词曲一类,代入与句式特点相符合的流行音乐,跟着旋律进行古诗词伴唱,这要求有相关音乐基础的教师首先对歌曲进行适当的选择;第三种是在现有的流行乐曲对古诗词旋律的再创作中选取,如流行已久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如中央电视台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等,都已自成旋律并流行开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第四种是以方言吟唱,广东聚居较多的是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恰好粤方言、闽南方言与客家方言都有自身的语言韵调,多声调,十分适合古诗词念唱,这对教师的方言掌握要求更高。

二、吟唱教学价值

针对中职生学习语文“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兴趣”两大学情,在对吟唱公开课反复研磨下,课题组总结提炼了吟唱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上与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价值。

(一)“三美”: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

《尚书·尧典》讲:“诗言志。”“志”是诗词作者思想、抱负、情感等的综合体现,古诗词教学中文意不难教,而“诗言志”与“诗缘情”则是教授者最难传达给学生的。《尚书·尧典》接下来又讲:“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极言“乐”“舞”均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

吟唱课堂声音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乐声和唱,对吟唱形式与节奏均有相关要求。一是强调所选的吟唱旋律切合诗歌的节奏停顿,能体现古诗词的音韵美,从而讓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诗词朗读的抑扬顿挫;二是强调吟唱形式的动态美,一般的课堂吟唱,教师除了用手势和吟唱时头部摇晃等动作指导学生歌唱的升降调外,更多是靠面部丰富表情传递诗歌画面或形象,且唱的形式会用到脸部、身体发声等各种器官感觉,因此与普通古诗词吟诵、朗诵等相比,多了课堂的画面美;三是强调选取的音乐类型或旋律风格符合诗歌意境氛围,如婉约的柳永词宜执红牙板歌唱,豪迈的苏轼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吟咏,古诗也分隽永、沉郁、典雅、通俗等,实践中有老师用带有空灵舒缓特点的钢琴曲配乐王维的《山居秋暝》十分贴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音乐的意境特点则比古诗词意境感悟更容易,因此,通过吟唱领悟意境美是可行的。

通过以上吟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理论上完成了向学生传递古诗词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这三美的人文教育。

(二)“三力”:注意力、共情力、审美力

有学者调查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时间段时发现,课堂的后10分钟,也即完成新课教学与深入探究之后的课堂巩固时段,是“学生注意和记忆整体品质均较差的一个时段”,“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多样的适时的教学方式,力避单调的刺激,减少学生的疲劳”,因此,以吟唱作为课堂巩固时段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也达到以歌唱形式巩固对古诗词记忆的教学目的。

由于时空跨越较大和社会环境不同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古人思想感情与志向抱负,也就产生了上文所提到的诗歌的“志”与“情”较难教授传递,而采用自古以来就有的诗乐吟唱方式则可以缩短这种理解差距,以乐曲传乐情,以哀曲传哀情,使学生超越了自身,与古人产生共鸣,提高了对古文化的共情能力。

最后,教师传授“三美”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除了在学习中领域古诗词的音韵美、画面美与意境美之外,学生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方式对美的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和判断,此外,古诗词的文字形态、吟唱的声音与动作形态以及内心产生的感觉形态相融合,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形态的美是可以共通的,由此从三个方面极大提高了审美力。

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通过语文古诗词吟唱多种课堂模式,从理论方面总结了吟唱为教师教学带来的“三美”价值,以及为学生学习带来的“三力”价值。“三美”和“三力”互为补充,使师生在古诗词吟唱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也让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校园课堂中产生共鸣、再次流行,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公开课旋律意境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春色满园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7月,盛夏的旋律
一朵花的意境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