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健
[摘 要] 针对目前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当前,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教学理论,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造成了极大的束缚。教学情境的优化设计是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
学生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关于常见几种图形的特征以后,在一个大盒子里放置圆柱体、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10个,然后将学生们分为五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同学来摸模型,游戏计时为一分钟,每个小组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老师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摸到的模型种类最多且数量也最多。这样的游戏活动极大地契合了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所以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很高,都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们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根据教师对相关知识的描述去开展摸模型的活动,不仅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而且各种物体的形状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图形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问题是思维发生的开端,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价值的问题及其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创设和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問题意识培养提供教学支撑。
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时、分”的时间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导入的环节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我有一个谜语,同学们想不想猜?”学生对童话故事、谜语等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的问题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纷纷举起手表示要回答问题,于是教师适时地抛出“谜面……”。学生们就根据老师提供的谜面内容自主思考和交流对于谜底的认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最终的答案是对是错,他们对问题的主动探究意识都得到了有效激发和培养,不自觉中养成了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要树立问题意识,要能够善于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以指导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作为最终目的。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路径。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辆公交车上有12个人,到其中一个站点时下去4个人,到下一个站点时又上来了6个人,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公交车上现在总共还有几个人?又如,可以给学生们设置这样一个生活化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哪些生活用品和几何图形是一样”,于是学生们就会很快找到出脸盆、杯子、家里的箱子等。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变通运用,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面培养给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明.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16(16).
[2]陆伊静.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8(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