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聪毅
【摘要】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的大战略方针下,互联网媒介形态的大行其道,推进了新媒体媒介形态传播形态的不断开放和兼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着互联网的革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4G技术的普及和5G的即将到来,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更多样化。起初高校之间利用慕课(MOOC)教学和互动,学科跨界的交叉融合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4G技术的普及和5G的应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位于信息透明和碎片化过剩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基本判断,渲染了客观世界的认识,慕课的教学不仅要从单一的平台向多传播平台融合,也要发挥自己的学术性,不能停留在浅薄,零碎,肤浅的表面上,所以慕课教学模式在“全媒体”的新时期仍需要提高和创新。
【关键词】全媒体;互联网传播;慕课
一、“全媒体”时代慕课教学的趋势
伴随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发展的加快,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网络传播的力量已是当代的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全媒体”的传播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已然成为国内重要的媒介形态,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解读,影响力左右着当代年青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深刻地改变着青年人的生活。
(一)慕课的内涵和认识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Massive”在媒介中含义也有大众,一词来源于西方,本指乌合之众,“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从而被隐藏、模糊。它与 “大众”表示的含义相同,强调的是一群人的集合,显然学生是课堂的大众者,也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受众者。
由于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学生知识,使得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丰富性和趣味性需要严格的要求。慕课(MOOC)的起步和发展,降低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大量的课堂知识内容,因此慕课(MOOC)的在线人数和传播手段不断上升。
(二)全媒体的内涵和认识
全媒体最初并不是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而是来自传媒应用领域的实践。近平书记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提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南京政治学院周洋认为,全媒体视传媒应用层面的概念,即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形态,同时通过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地传播内容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随着“全媒体”媒介传播的拓展,互联网传播技术和移动硬件设备的成熟,更多信息化教学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化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学校的硬件资源从最早的无线网络到移动4G及互联网平台教的教模式,以这些硬件为支撑,知识内容、传播结构、专题网站和开放资源库成为软件资源的主流,促进辅助个体学习,优化学习过程。
二、“全媒体”媒介传播形态对慕课教学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因为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介入,显得不再单一。不少研究指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起初慕课(MOOC)的发展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个体不仅从受众群体转变成传播群体,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新。笔者认为,互联网从Web1.0至2.0,以及发展至今的互联网+,“全媒体”下互联网产生的媒介形态也俨然发生转变,慕课教学的模式它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纷纷崛起的自媒体平台和软件,从页面走上微信,从电脑走上手机,线上知识的大面积透明和扩展,在某种意义可能颠覆了学习个体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对碎片知识的学习理解再一次产生新的变革。
(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学习个体课余时间的知识吸收,往往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因素。作为“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最明显的是提供了受众互动的空间,形成了新的传播方式,从终端设备到移动端设备,从PC转移至手机,从公开课到自视频。很多新的传播平台为学习个体提供了一个超媒体的学习环境,对于互联网本身的学习内容外,还会根据用户搜索过的特征推荐其他相关类似感兴趣的用户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和用户的个体需要进行匹配,主动定时推送,实现了内容和用户之间的精准传送,达到了个体需求资源的共享,个体学习后,通过网络群体的共通性和互动性,进行虚拟成员的互动和回顾,线下对互联网的知识专业度和融合配合度课堂教学辅助加以理解和吸收,把学习变成了一种集体学习和集体创造。总之,任何一个页面、社区、微信都是不单纯的指导和展示,而是一个包含若干超链接的操作界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寻求学习个体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了个体对于学习的时空性和需求性。
(二)语言环境的变化
“全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形成,当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人们對媒介的认知和是使用,也表达了个体的主观意愿,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当“接地气”成为一句流行语,自视频的迅速发展,普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剧增,通俗易懂成为现在年青人所接受的方式,成为课堂和学生的感情纽带,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媒介的背后代表着课堂语境的新定位和思考。
同时,伴随“全媒体”的传播和生产会存在一些“噪音”,互联网的文化中包含大量低俗、娱乐化、色情、暴力、宗教等信息,对于互联网内容素质参差不齐,文字、图片、视频质量内容也参差不齐,生产内容违背客观性,真实性的信息,对一些重要话题以及一些现象逐渐形成了与传统媒体的不同观察和理解,以恶搞的视频就会产生,产生了戏谑和反讽的效果。慕课视频的创造者,要考虑到综合政治因素影响,利用自身学术的影响力,攻坚学科,发表新观点、引进和阐述新理论,对一些问题的背后揭示更深层的道理,在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方面,对事情的重要性及价值起到导航标的作用。
(三)阅读环境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多样性的,但对于媒体的使用是碎片化的,使得傳播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美国HBO最近的美剧《切尔诺贝利》,通过电影娱乐的模式结合化学和物理知识,简单描述了核反应堆的道理。这些商业视频中的网站,既有传统大众媒体也有很多播客自身的作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接受。一些大型的慕课网站逐渐靠拢主流视频网站,一方面信息的爆炸,知识的流通更快速,各门类课程的增加,慕课授课的表达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对点,更多运用多种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为载体,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文热点为媒介,使知识多样化,认识轻量化,传播立体化。另一方面,慕课课程体系的交互性必须提升,互联网传播的成功得益于大量网民的联结,这种相互联结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尤为重要,学习者的喜好和关注都可以在网上提供意见,使知识创造者采纳吸收意见,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学科的交叉性迫在眉睫。
三、“全媒体”需求下慕课的再认识
互联网改变了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强大的互动,处于“全媒体”下的学习群体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慕课视频,例如,通过抖音APP的观察中,APP内用户进行海量的视频选择中,并不是分散选择而是倾向于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关注少数视频,时间点的发布和流行点的运用,即“热门视频”。这些视频所反映的事件或者话题,往往就是热门事件和热门话题,也就是大多数人能为之付出时间来讨论的话题。
其一,对于现慕课学习中的一些担忧,一门好的慕课的内容在质量上取决于知识点的切入和后期的课堂效果,教育教学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兼顾更有针对性的关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来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的需要,对我国教育存在不良方面的分析,很多学习者认为是教学模式单调、枯燥、积极性不高,一些课程的内容在力度、共鸣、刺激性方面不如互联网的某些商业视频,细节性和真实性还不如人意,简单来说,整理形成知识的内容,然后确立这些知识如何表达,形式的完善创新和细节的精益求精来追求学习效果的最大优化。
其二,对于慕课教学模式得一些思考,慕课的学习依靠声音、图像和文字等符号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伴随“全媒体”传播的发展,将传播效果带来更高的提升,时刻盘点学习的进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从简单的方法来说,其表现在于用什么媒体手段与什么样的传播思想相结合,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具有学术性,但不失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后,又能满足学习者对于知识的需求,做到传播过程中张弛有度,使得互联网学习编排上综合性和专业性交叉配合,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和加深扩展知识的深度。
全媒体下的革新对于当今形势下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都值得对高校信息化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分析,探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慕课” [N].新闻晚报,2013年7月09日
[2]. 徐自立.中国慕课学习人次破7000万 高等教育如何借其变轨超车[N].人民日报,2018年4月26日
[3].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