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 穆玉兵 石高越 宋波
[摘 要]学生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当前学生活动存在的吸引力差、参与度不高、覆盖面差、层次偏低等主要问题,高校可建立分类分级的学生活动体系,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学生活动;打造品牌活动,推进重点活动;对学生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开展,以点带面地提高学生活动层次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分类分级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83-03
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学生活动是扩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高校学生组织社团的丰富,学生活动出现了同质化、低质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学生组织之间重复开展形式内容类似的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等情况十分普遍,造成了活动层次低、活动人数少、活动效果差的现象。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学生的活动热情,实施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大打折扣[1]。如何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高质量地开展学生活动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
积极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充分认识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把握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规律[2],目前高校学生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活动吸引力差,参与度不高
目前各级学团组织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都有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但多立足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视角,以弥补或增加学生应有知识、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忽视了作为活动主体的广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忽视了对活动形式的設计,形式不够灵活,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很多学生活动是强制要求学生参加的[3-4]。此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活动依靠学生会或其他社团组织开展,活动的组织主要靠学生的个人经验,活动的开展缺乏前期调研,活动的吸引力不高,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参与。
(二)学生活动形式固化,覆盖面差
当前众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过多地侧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其人文、艺术等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组织活动往往延续之前的行动模式,缺乏创新[5],各组织和部门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往往出现“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的心态;加之学生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都是低年级学生,为了降低活动开展和举办的难度,学生活动往往重点只在低年级层次。面对如出一辙的活动模式,低年级学生只能无奈地参与[6];而高年级学生则在课余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出现无活动可参与的尴尬局面,形成了一种闭塞的循环,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三)学生活动数量庞大,层次偏低
目前学生活动可以分为校级活动、院级活动及社团活动等多个层次级别,加之学生组织众多,除了学生会外,还有其他形式和功能的学生组织,如自律会、心理健康联合会、伙食管理委员会、社团联合会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各组织和各级别活动彼此之间的沟通规划往往比较缺乏。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各个组织都是独立运作的,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种类型的活动如篮球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在各个组织重复举行的局面,造成了活动的数量庞大、活动重复参与、反响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二、高校建立分类分级学生活动体系的构建
高校分类分级学生活动体系的构建以活动分类为基础,建立“多彩校园”活动平台,将学生活动分为智育类、体育类、文艺类和拓展类四大模块,分别以不同颜色建立学生活动分类配档表,在各分类中进行活动分级建立品牌活动,确定重点活动,布局一般活动,通过总体活动的安排和投入对学生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实现学生活动的高质量、高参与度和高美誉度。
(一)增强学生活动针对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开展学生活动的初衷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因此,学生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有很大区别,需要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和项目类型也有所差异。分类分级学生活动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了学生活动的年级差异化和专业差异性,把所有的学生活动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智育类、体育类、文艺类和拓展类四大模块,明确各类活动的作用和目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参与学生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不同模块的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利用活动配档合理安排,提高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学生活动出现“人人都可以参加,人人都不愿意参加”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活动质量,保证学生活动效果
通过分类分级的学生活动管理体系经过充分调研、积极协调、统筹规划,将全学院全学年的全部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可以避免重复性活动的开展,有效缩减活动数量,同时确定了各部门各类型活动的分工布局,真正做到重规划、促创新、抓落实[8]。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借助网络等平台、头脑风暴等各种形式充分征询活动覆盖对象的意见和想法,使学生们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意,避免活动形式化;另一方面要明确各部门活动的目的和重点,提前安排好活动的形式和时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加强对活动组织者的培训,完善活动的前期准备,进而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结合重点活动,将其打造成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带动重点活动的突破带动学生活动的全面活跃,以开展品牌活动的新成效推动学生活动体系的建设。从而避免了学生活动过度频繁、形式重复的问题,对活动项目的选择和活动过程的控制都实现了精益求精,保质保量。
三、高校建立分类分级学生活动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一)针对活动规划,构建活动分类配档,完善活动安排
目前,高校学生活动的开展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松散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各部门自行活动申报,缺乏全面的计划和规划,各部门的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往往出现重复和冲突,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针对这种问题,要进行学生活动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建立活动分类配档。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活动为例,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下学期的活动调研,改变“自上而下”的活动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由有意向申报活动的学生组织自由讨论,从活动立意、规划等方面进行准备工作,撰写活动策划,以此规避现有高校学生活动管理模式下行政计划性较强的弊端,同时也解决了活动组织者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统计好各部门和学生组织本学期的活动计划,根据各部门的活动计划在开学初进行本学期活动的预案,进行讨论和统计,确保整个学期内的学生活动能合理分布,力求不同类型的活动形成延续,持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减少和避免同类型活动在一段时期内重复举办,优化资源、提高活动质量;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等上级活动需要预留好校级活动的空档和活动调整规划及接替规则,确保学年内的活动分布合理、安排得当。
(二)针对学生组织,推进部门一部一赛,建立活动品牌
目前高校学生组织十分庞大,有近十个左右的部门,每个部门的分工又都是相对明确的[9],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想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成绩。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的部门在创建中唱主角,有的则是配角甚至无法参与其中。要创建品牌活动,一定要在全体成员中形成共识,对学生活动品牌建立的过程进行管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确定各个部门的重点活动,确保每个部门在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品牌活动安排,结合活动配档合理实施活动计划,将各部门重点比赛进行交叉分布,不仅给予经费保障,同时给予指导,形成全院关心、学生支持的良好局面,促使品牌学生活动成为持续时间长、学生积极性高、活动影响大的热点活动。
通过品牌活动建立,形成品牌活动带动机制,在配档过程中将重点活动建成全院参与的合力,以品牌活動带动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品牌活动带动全院学生参与,带动低层级活动开展,实现活动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充分发掘学生潜力。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品牌活动建设为例,在前期活动基础上,确定各个部门的重点活动,从活动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出发,面向全员的各类型活动中确定体育类的篮球赛、文艺类的毕业生晚会、拓展类的形象素质大赛和学习类的辩论赛四大类品牌活动,在品牌活动之下各学生组织申报各类型重点活动,让各部门确定活动集中举办的月份,保证了活动的资源集中利用,提高了各个活动的活动质量,对非重点活动根据总体活动情况进行删减和配档。
(三)针对具体活动,严格活动考核记录,加强活动宣传
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效果进行跟踪,我们发现过去的学生活动往往数量众多,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学生活动的开展过多地依赖经验和个人[10]。因此,笔者提出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学生活动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提出学生活动KPI管制指标,从学生活动的参与人数、观众人数等方面对学生活动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活动的管理、开展更加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活动。
此外,要严格活动考核记录,在活动结束后,负责人填写活动总结,并将与活动相关的经验总结、图片、音像以及宣传效果等资料一起上交学院办公室审核,根据上交材料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验收。在考核和验收过程中重点对获得组织人数、参与人数和观众人数结合活动现场照片进行统计,对活动的宣传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宣传方式多样化,宣传内容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增强学生活动的影响力,将人数统计、宣传报道转发量等数据量化,作为学生活动KPI考核指标,不断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四、结语
学生活动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级学生活动体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既有利于优化学生活动的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合理组织活动的形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作用,促进高校学生活动的良性发展,有效地为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林丽,殷海.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实践[J].科技资讯,2012(6):181-183.
[2] 田德生,周利峰,亓来华,尹小钢.高校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作用机制研究[J].科教文化, 2009(4):29.
[3] 马骏.高校理工科院系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活动[J].教育艺术,2008(8)10-11.
[4] 王兰文.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应用[J]. 前沿,2012(6):96-97.
[5] 钟楠.高校分层分级学生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80-82.
[6] 侯昀.刍议高校学生活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2):104-105.
[7] 杨岚岚.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教育与职业,2013(2):161-162.
[8] 刘瑆.关于高校学生分层分级课外活动体系构建的思考[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3):8-9.
[9] 陈志勇,陈蓉.试析高校学生组织品牌带动机制的构建及意义[J].学理论,2009(21):203-204.
[10] 查伟大.高校学生党日活动主题实践及主导体系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4(11):3-4.
[责任编辑:刘凤华]